堪稱史上最完整的達·芬奇作品大展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引發了英國乃至全球藝術愛好者的觀展熱潮
自去年11月9日起,堪稱史上最完整的達。芬奇作品大展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舉行,頓時引發英國乃至全球藝術愛好者的觀展熱潮。為了讓觀眾有一個更好的環境欣賞作品,美術館限制了人流,每半小時只允許180人進館,因此一時間洛陽紙貴,門票難求——原價16英鎊的門票在網上被“黃牛”炒到了令人咂舌的300英鎊,仍供不應求。剩下不走運的人只好頂著寒風去現場排隊,爭取拼一下人品,買到在現場發售的少數門票。2月5日,達。芬奇大展落下帷幕,也給無數人留下了終身遺憾。要知道,達。芬奇作品歷來被視作藝術殿堂的至尊瑰寶,他現存的15幅油畫分布于世界各地,而這次展覽竟能一下子集中其中的9幅,其中兩個版本的《巖間圣母》是首次并排展示,實屬一生一次可遇不可求的藝術展。
對于錯過展覽或是根本不可能遠涉重洋來到倫敦的各地藝術迷來說,好在現代科技與電影工業的發展,已將地球變作平的。2月下旬開始,一部名為《達。芬奇現場》(Leonardo Live)的紀錄片已在全球近1000家影院陸續上映。通過影片,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跟隨鏡頭走到每一幅真跡的近身,加上專家的旁白與訪談環節,效果絕不輸于現場租用的導覽耳機,而且還省時省力省錢。
《達。芬奇現場》可謂開了一個先河,是否能通過這種形式拓展藝術展出的受眾面,是否能將定期結束的展出,通過大銀幕甚至DVD等介質,變作永久留存的藝術體驗?對此,各界反響不一。在《紐約時報》藝評人蘿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眼中,它不過是高雅藝術版的“春晚”,雖然給人“奇怪的亂糟糟的感覺”,但“偶爾會有點營養,有時甚至還能提供些真知灼見”。負責發行本片的BY Experience 公司主席朱莉。布羅查德-楊(Julie Borchard-Young)卻有不同看法:“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有過買電影票進影院看片子的經驗,但能有機會飛去倫敦享受藝術展覽的,或許就沒那么多人了,我相信這就是我們這部片子的最大優勢。”她還介紹說,已經有其他知名藝術機構在聯系他們,“《達。芬奇現場》是第一部,但肯定不會是最后一部”。
用電影來呈現藝術展覽,究竟是好是壞?為此網絡雜志Salon專門采訪了片中出現的紐約藝術評鑒專家羅伯特。西蒙(Robert Simon)。西蒙曾參與達。芬奇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的鑒定工作,這幅畫原本一直被認定是達。芬奇的學生喬瓦尼。安東尼奧。伯特拉菲奧(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所繪,正是有賴西蒙首先提出質疑,最終在去年年底經多位權威專家拍板認定,《救世主》實為達。芬奇本人真跡,隨后就將它放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做第一次公開展出。這也是過去百年來唯一重新獲得專家認定的達。芬奇畫作。
Salon:第一次聽到要把展覽拍成電影,你怎么想?他們要你出鏡,你是否猶豫過?
西蒙:當時我很好奇,沒有完全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實說,我并不很理解他們為什么要把它拍成電影,也不確定是不是真會有人買票進電影院看它。
Salon:現在你已經看過電影了,也看過展覽本身,比較一下吧。
西蒙:展覽我去現場看過好幾次,電影雖然只看了一次,但看完之后,豁然開朗!用電影來呈現這次展覽的做法,既創新又有趣。對于那些沒能看到展覽也不可能看到展覽的人來說——他們要占到全部人數的99.9%——這真是一次奇妙的記錄,而且很顯然,這是一個永恒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