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其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俘獲的超強人氣,霍夫曼的“大黃鴨”在萬眾矚目中來到北京�?駸岣L再起,模仿再熱,“大黃鴨”遨游四方,幾成中國文化創意匱乏的真實寫照。
首秀當日,北京大黃鴨不僅因充氣不足而顯蔫態,更因縫制拼接錯誤導致寬嘴變“尖嘴”,“水土不服”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霍夫曼的“大黃鴨”走紅有其特殊背景,一方面是在西方很有影響的“小黃鴨”事件,即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輪在前往美國途中遇到風暴,其中的浴盆玩具黃色鴨子、藍色海龜和綠色青蛙漂在海面,歷經15年漂洋過海最終登陸美國、英國,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國出現一批“追鴨族”,從而推進這一事件為公眾關注;另一方面則是在西方國家中,孩子們洗澡的浴盆末端一般都會拴一只“橡皮鴨”,因此這一形象馬上讓他們想到自己快樂的童年。
記者問過周圍十數位同事及好友,上世紀80年代前后出生的他們,鮮有在澡盆里玩“小黃鴨”的經歷,跟這只霍夫曼的“大黃鴨”更遑論有親切感。之所以無論正版還是山寨在內地都這么火,逃不脫兩個字——跟風。
在香港,劉德華等一眾明星紛紛前去捧場,推動民眾的從眾心理,將大黃鴨看成一個時尚事件;在內地,則更簡單,將香港的時尚事件直接搬過來就行了。
此前,山寨版“大黃鴨”已經在中國內地四處開花。從天津、哈爾濱到武漢、杭州,從南到北,無鴨不歡,甚至當正牌大黃鴨已經游弋在北京園博園中時,另一家公園里仍“悚然”出現穿綠馬甲的大黃鴨,后面甚至跟著七個蛋。
無論是對正版大黃鴨狂熱跟風,還是這些拙劣的模仿,只能成為中國內地文化創意匱乏的又一有力佐證。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萬新坦言,山寨“大黃鴨”橫行,表明國人已經習慣了簡單的復制模仿,而不是從事件本身汲取經驗,進行反思。“不喜歡思考,只喜歡模仿、掙快錢,這不是文化發展的本源”。
他認為,中國并不缺少優秀的當代藝術家,水平也未必比霍夫曼差,但缺少一個能夠“孵化”大黃鴨的環境,“政府對公共藝術的扶持還不夠、較弱的美術教育、民眾的審美趣味等都讓‘大黃鴨’們遲遲無法‘出生’。藝術家要多做原創作品,政府要對公共藝術有更多投入。另一方面,還要普及美術教育,不能把不美的當成美的。”(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