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蒼涼雄勁的《敕勒歌》,出自北齊大將斛律金之手。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斛律金受命督修長城時,已是66歲高齡的老人。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北齊占據了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戶三百余萬,人口兩千余萬。當時,為防止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威脅,以及西面北周的虎視眈眈,北齊存在的27年間,共六次修筑長城。其中第二次修筑的規模最大,投入的人力最多,并開始修入北京地界。
公元564年9月,突厥進犯幽州,入長城大掠而還。北齊調斛律金之子斛律羨為幽州刺史,斛律羨主持了對北京段長城的修建�!侗饼R書·斛律金傳附子羨傳》中記載: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
通過記載可以看出,北齊長城材質與前代不同,建筑方法是奇特的。在我國幾千年的長城修筑歷史上,土長城為我國早期所筑的長城,即燕、秦、漢、晉長城,石條城磚砌筑長城是明長城,石壘長城則包括北齊、北周、隋長城。應當說,石壘長城是北齊長城的首創。
北齊長城的建筑方法獨一無二,在修筑北京門頭溝、密云等地二百余里的長城時,有的甚至削掉山坡變成邊墻,有的用木頭做扦子壘起石墻,并建筑軍事據點五十余處。
門頭溝區境內目前發現的北齊長城現存僅7000米,但可以看到這兩種明顯的特征。
“斬山筑城”的建筑方式減省了人工搬運量。清水鎮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的東南段和雁翅鎮房梁村長城,這兩段墻體原來是兩段自然山脊,用人工砍鑿削劈后得到的山石進行壘砌,以巨大的山巖進行連接。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如今已經坍塌的墻體,全部是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山石構成,遠遠看去,好像是一道山脊被刀斧切成碎豆腐一般。東靈山長城墻長約1500米的山脊被分成9段,那些墻體的塊石一看就不是從別處運來的,而是山脊原來所有。
“斷谷起障”的建筑方式則增加了人工搬運石塊與夯筑壘砌的工序。“斷谷起障”通過人工壘砌墻體橫斷山谷形成屏障。通過實地考察,這種方式形成的墻體,做工要比“斬山筑城”的墻體形制精細些。一般先要夯平墻基,接著用碎石和土為墻芯,外面包以塊石進行壘砌。
凡斷谷起障均采用黃櫨木為城桿,其木材采自山西黃櫨嶺。宋末濟南人周密寫的《癸辛雜識》對此贊嘆道:“長城之房居人以積雨后,或得堅木于城土中,識者謂名黃櫨木,乃當時用以為城桿者,性極堅勁,不畏水濕而耐久,至今一兩千年,猶有如楹(柱)者,以之為城桿最佳,蓋筑城無以為桿不可。”
始建古北口、司馬臺長城 北齊修長城投入規模超秦朝
北齊長城給明長城北京段的修建打下了基礎。
北齊王朝雖然是個短命王朝,而修筑長城的里數之長,動員的人力之眾,修筑的次數之多,為歷代所罕見。
史料記載,北齊長城所用人力物力,大大超過之前各個朝代。秦始皇修筑出中國歷史上名頭最響的秦長城,不過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北齊疆土、人口尚不及秦朝一半,派出的人數卻是秦朝的6倍,一下子派去這么多人修長城,相當于全國總人口的10%左右,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大超過以往各朝代。
當時,北京地界修筑長城,都以夏口(今南口)為節點,有其軍事防御的深遠意義。今天的居庸關,是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造而成。
密云司馬臺長城也是北齊長城的重要關口。明萬歷年間重修時將大部分北齊長城疊壓在明長城底下,現仍存一段偏離明長城的北齊長城,斷斷續續約六七里,起于司馬臺關門西山腳下,沿山脊在后川口與明代金山嶺長城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