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長城也是北齊年間出現的。羅哲文先生的《長城》一文中說, 古北口在早期并沒有長城,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長城是從古北口以北很遠的地方經過的。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陜西榆林河)至山海關兩千多里的長城從這里經過,古北口這一帶才有了長城。但是北齊長城比較低小,為土石所筑,現在遺跡已經不多了。羅哲文先生認為,北齊修建的古北口長城規模還比較小,古北口真正成為雄關,還是在明長城修建之后。
長城不僅是北齊的軍事屏障,還是北齊王朝斂財的手段之一。居庸關是最早實行納稅的關口,以至一度改名為“納款關”。無論從中原運往塞外的鐵器、綢緞等,還是從塞外運進中原的皮毛、馬匹等,統統都要納稅。
從高洋第一次修長城到高湛最后一次修長城,北齊王朝存在的27年間,幾乎有一多半的時間都在修長城。北齊的高氏帝王們,希望用高墻圈住一個永久的帝王夢,然而,北齊王朝還是很快覆滅了。長達數千里的長城,并不能確保高氏江山天長地久。
延伸閱讀
英國哈德良長城是受漢長城影響而修建的嗎
作為古代的軍事設施,國外有很多國家都建有長城。公元122年,羅馬帝國的哈德良國王命令在英格蘭和愛爾蘭邊界上修筑一條長約118公里的長城。這條長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蘭北部,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哈德良長城的城堡可供一些軍人居住,在長城沿線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哈德良沿線成了約1萬軍隊的駐地。
至今,哈德良長城仍然宏偉地逶迤在陡峭險崖之巔,成為大不列顛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
究竟為何要建造哈德良長城?一些學者認為,這或許是受了中國漢長城影響。漢長城在防御和進攻匈奴方面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匈奴正是在漢長城的節節伸延與固守中退出長城角逐并向西遷移的。也正是在同時代,歐洲羅馬軍團也在當時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建起了一道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與秦漢長城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在長度上它還不到漢長城的八十分之一。英國學者大衛·J·布林茲和布林·道布森在1976年出版的《哈德良長城》一書中寫道:“哈德良長城是由巨大的天然石塊組成,這甚至使人聯想到哈德良在修建長城時可能受到一些旅行者對于200年前建設的中國長城的敘述的影響”。
1900年赴中國考察過長城的匈牙利地理學家葉諾在闡述中國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時說:“長城的步步西展,就是中國與匈奴勢力強弱的契機,匈奴勢力因此一蹶不振,終于不得不向歐洲逃竄。在這一意義下,雖然兩個長城都成為一條政治性的國界線,羅馬帝國的長城跟漢長城比較,實在要慚愧失色了。”(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