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釋說,政府、企業和群眾都有各自的考慮。“企業要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甚至會過度開發,群眾也希望盡快賺到錢。而政府的一些想法,老百姓也不認同,甚至認為政府站在企業一方。”
黃傳文并沒有告訴本報記者他們與世紀風華公司究竟在哪些項目上產生了分歧,他只是籠統地說:“天長日久,雙方的矛盾就會加劇、惡化。”當地村民則反映稱,世紀風華公司曾一度打算封閉鼓樓,對外收取門票,但遭到了村民們的抵制。
“世紀風華已經確定要撤出了,我們正在談回購的事。只是目前還沒有就回購價格達成共識。”黃傳文透露,世紀風華公司撤出后,肇興鄉會成立一家政府下轄的旅游開發公司,這樣一方面便于融資,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
“從周邊其他景區的情況來看,目前這條路比較可行。”黃傳文說。
肇興鄉鄉長林世華告訴本報記者,肇興有可能在今年底由鄉改為鎮,而設鎮的標準是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目前肇興鄉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政府急需增加財政收入。
據黎平縣旅游局透露,今年黎平縣也將投入8.29億元全力打造肇興景區,資金主要用于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排污系統、步道建設等工程。
截至發稿,本報記者一直沒有得到世紀風華公司有關撤出肇興的任何說明,其在肇興侗寨的兩個酒店仍在營業。
宏村傳奇
把破敗的鄉村包裝成旅游景區,變成一條賺錢的路子,有不少失敗的,也有許多成功的。中坤集團運作的安徽省黃山市古村落宏村就是一個樣板。
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縣城東北10公里處,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紹興元年、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宏村。
宏村有432戶1280人,現存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時期民居158幢,其中137幢保存完整。整個村落呈“牛”形結構布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有400余年歷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這種當時十分先進的村落水利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還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生活景象。
中坤集團與宏村的合作,追溯至1997年9月6日,中坤集團與黟縣政府官員在黟縣碧陽山莊洽談,商定共同組建“京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黟縣以古民居旅游資源和古祠堂群建設項目土地使用權為參股方式,中坤集團以現金方式逐步投入黟縣,以開發經營黟縣包括宏村在內的古村落。
當年9月27日,雙方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中坤集團獲得黟縣宏村、南屏、關麓三個古村落為期30年的開發經營權,總投資2518萬元。
而在1997年前,宏村與現在很多行將消失的古村落一樣,面臨著現代化沖擊下的一系列問題: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風雨飄搖;各種新式建筑頻頻出現,與傳統風貌格格不入;不恰當的修補,使宏村不倫不類。最重要的是人去樓空的尷尬,青壯年外出求生,古村落的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1997年,中坤集團進入宏村,邀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古建筑保護專家實地考察,共同研究制定《宏村保護與發展規劃》。1999年,該規劃通過了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的專家評委會的審核。此后,中坤集團按照規劃要求,投入數千萬元對宏村進行修復。
值得一提的是,宏村的保護性開發同樣采取的是“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三方合作模式,所不同的是,企業的角色在宏村很“淡”。
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宏村建立保護管理機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和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綜合協調、指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成立遺產管理委員會、遺產保護管理監察大隊和民間保護協會,強化保護工作的日常監管監控,形成了縣、鎮、村、民間組織四級保護管理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