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版連續多次介紹北極閣的“十廟”,引起了很多讀者的興趣。在此前的報道中,我們提到,始建于明代的“十廟”留存至今的遺跡只有北極閣石器園里那兩個巨大的石井欄了。
昨天,家住馬臺街的張先生致電“老南京”版,他說,他家里保存著一件和南京關帝廟有關的古碑,懷疑可能也是明代“十廟”的遺物。
四十年前發現了這塊殘碑
此前的報道中我們提到,北極閣石器園里有兩個巨大的井欄,上面有相同的銘文——“十廟 古三皇廟 醫藥成衣仝人公立”。有專家推測,這兩個井欄是古三皇廟的遺物,而文物部門則透露,這兩個井欄來自于保泰后街。很多民國時期的地圖上都可以找到“古三皇廟”的標注,由老地圖和井欄發現方位等線索可以推測,古三皇廟原來的位置在今北極閣西南,北京東路上丹鳳街路口到進香河路口這一段。而民國時猶存的古三皇廟,其前身正是明代“十廟”中的“歷代帝王廟”。
古三皇廟井欄似乎是僅存的“十廟”遺物,但張先生打來的熱線電話,卻使又一件“十廟”遺存浮出了水面。
張先生看了“老南京”版的“尋找十廟”系列報道非常感興趣,他由此聯想到家中所收藏的一通古碑。
“那是1973年的事情了,當時號召‘深挖洞,廣積糧’,家家戶戶都忙著挖防空洞。”張先生說,那年他才19歲,家住在傅佐路。他騎著自行車,在鼓樓一帶閑逛,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可以用來搭建防空洞的建材。某日,他在大鐘亭附近發現,地上“躺”著一塊長方形的白色殘碑。
擦去碑石上的泥土后,上面露出了十一個大字:“關圣帝訓 讀好書說……行好事……”“我判斷這是一件文物,就約了幾個朋友,找了一輛拖板車,將這塊碑拖回了家。”從此,這塊不算完整的漢白玉碑一直在張先生家“沉睡”,后來張家拆遷,張先生又將碑搬到了馬臺街。遺憾的是,在拆遷的時候,此碑被碰掉了一個角。
上面刻著“關帝圣訓”
昨天上午,記者在張先生家看到,此殘碑長約94厘米,寬約80厘米,厚約13厘米,十一個楷書大字從右至左,從上至下排列。每一個字都遒勁有力,氣勢雄渾。
張先生說,他對家中的這個寶貝也做了一番研究,他查到,“讀好書說……行好事……”完整版應該是“讀好書 說好話 行好事 做好人”,相傳是關羽留下來的訓詞,也就是對后代的嘉勉(即“關帝圣訓”)。“在各地大一點的關公廟、關帝廟里,都有刻著這則‘關圣帝訓’的碑石”。
由此,張先生判斷,此碑是古代南京某座關帝廟的遺物。而“老南京”版尋訪的北極閣“十廟”里也包括了關羽廟,“所以我認為,我的這塊漢白玉殘碑是明代‘十廟’留存至今的又一件古代遺物!”
應來自十廟中的“關羽廟”
那么,張先生保存的殘碑到底是不是明代“十廟”遺物呢?
據記者了解,關公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很多城市、街鎮都建有關帝廟。以南京地區為例,關帝廟甚至可能不止一座。記者在一些清末、民國地圖上看到,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四十年代,小營和九華山之間就一直有座關帝廟。不過這座關帝廟距離大鐘亭很遠,張先生發現的漢白玉殘碑不太可能是此關帝廟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