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成都中小學開學,幾位拿到人教版語文課本的初一語文老師都發現了其中的變化很大: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有9篇課文被調換,其中包括教材使用多年的魯迅的散文詩《風箏》。對此,出版社的編輯說,《風箏》對于初一學生理解起來稍微偏難。魯迅的長孫說,這是教育界的考量,家屬們一般不會參與。
記者調查:
長孫周令飛:人教社編輯:
“風箏”飛走了,“三味書屋”還在
“魯迅的《風箏》飛走了,新來了賈平凹和丘吉爾。”這是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初中語文老師郭歡,在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課本后的發現。正在備課的她向成都商報記者分析,“對于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這應該是從課本中被刪除的原因。而選自《朝花夕拾》的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他們來說要輕松易讀一些。”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有媒體報道人教社的初一語文教材刪除了魯迅文章,但后來,經過記者調查發現此說法并不準確。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專程來到位于成都總府路上的新華文軒總府書城,翻閱了2013年5月,由人教社出版的新版《初中語文》,雖然上冊確實沒有了《風箏》,但下冊中依然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以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初一上學期的魯迅文章被刪除了。
長孫周令飛:
教材刪除魯迅文章,不會和家屬說
前幾年,人教社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泛汀都o念劉和珍君》。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語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魯迅的文章,引來一片爭議,有人贊許,有聲音反對。其中有人提問:“是否是魯迅的文章要淡出教材?”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魯迅長孫周令飛、他現任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主任。因為魯迅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重,所以此次教材修訂最顯眼的,仍然是近年來熱議的“魯迅”淡出教材。但對于該話題,他稱應該理性看待。
“不應該一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被拿出教材了就大呼,哎呀,開始熱烈。”周令飛稱,首先,國內的教材除了人教社的,還有很多不同版本。其次,對于刪掉《風箏》一文,他并不知道,期間沒有人通知他。周令飛稱,歷年來,教材不論是修改刪除還是添加魯迅的文章,都不會和家屬說,更不會和家屬討論。這是教育界的考量,孩子需要怎樣的營養,從各個角度來平衡,作為魯迅長孫,他忙于魯迅的研究,但他也沒辦法操心太多,“這應該是教育界的事,和家屬沒有直接關系。”
人教社編輯:
“魯迅”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可撼動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網站上看到一份《201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訂情況介紹》,由中學語文室的王本華撰寫,一個《課文調整》目錄中,在第一單元的第二課的《風箏》用紅筆標明,并用《秋天的懷念》代替。
文中稱,2013年出版的七年級(初一)教材上下冊均有改動,涉及框架微調、閱讀單元調整、課文調整、增加寫作內容、減少綜合性學習、明確單元學習目標等。增加了關于語音、文字、詞匯、文體、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沒有見到魯迅的作品。一同消失的還有過去學生們熟悉的郭沫若、蒲松齡、流沙河等人的9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丘吉爾、史鐵生、魏巍等人的9篇現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