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把陶氏化學拉來做贊助商,這引發了“奧運會選擇道德還是利益”的爭論。
據BBC報道,2010年,陶氏化學成為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合約期10年,每年的贊助經費為6000萬英鎊,其部分贊助用于建設倫敦奧運會主賽場“倫敦碗”及奧運水上中心。這觸動了印度人的神經。
28年前,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博帕爾市的化工廠發生有毒化學氣體泄漏,先后導致超過56萬人罹難。2001年,陶氏化學收購了聯合碳化物公司,但拒絕對博帕爾慘案負責,而印度政府要求陶氏化學追加賠償金17億美元。
印度政府日前表示,印度或許將不派代表團參加倫敦奧運會。但國際奧委會媒體經理桑德琳·通戈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國際奧委會不認為陶氏化學需要為28年前的毒氣泄漏事件負責。
交鋒過程未說服國際奧委會印度產生“內訌”
印度方面與國際奧委會的交鋒,最早可以追溯到半年前。當時,印度奧委會和印度體育部門分別給國際奧組委寫信,要求撤回和陶氏化學的合作協議。
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認為,博帕爾慘案發生時,陶氏化學尚未收購聯合碳化物公司,他們與該事件沒有任何聯系。
“陶氏支持奧運會30年,部分資金用于支持各國或地區奧委會,其中就包括印度奧委會。抵制陶氏化學成為奧運會贊助商的行為,會傷害到印度體育運動的發展。”羅格在給印度奧委會的回信中稱。
在交鋒的過程中,印度奧委會和印度政府之間又漸漸產生了分歧,原因在于印度農業部下屬的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接受了陶氏化學的贊助,這使得印度政府的立場被削弱。
近日,印度奧委會主席馬爾霍特拉在寫給印度體育部長阿杰·馬肯的一封公開信上質疑:“為什么印度抵制陶氏化學,但這個公司還可以在印度國土上大舉進行商業活動?”
爭端焦點當年收購“撿便宜”如今要為事故負責
《泰晤士報》以“體育應該建立在道德之上”為題,就陶氏化學一事譴責了國際奧委會,稱他們“冷漠得可怕”。文章稱,聯合碳化物公司發生了毒氣泄漏事故,陶氏化學才可以在2001年以便宜的價格完成收購。因此,印度人“百分之百地認為”,陶氏化學應該被貼上“毒氣泄漏事件相關責任人”的標簽。
《泰晤士報》還認為,陶氏化學贊助奧運會,正是為了把企業的形象從“毒氣泄漏負責人”轉移成“奧運贊助商”。
此事在倫敦奧組委內部也引起較大爭議。倫敦奧運會后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亞歷山大日前因此事辭職,他在離開之前憤怒地表示:“我不愿為陶氏辯護,讓他們退出贊助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昨天,《印度時報》發表文章稱,國際奧委會在贊助商的選擇上缺少透明合理的機制。此外,《印度時報》還援引了英國國會議員巴里·加德納的說法:“倫敦政府應介入調查,并且將陶氏化學踢出奧運會。”
最無辜者四年備戰要成泡影運動員利益受損害
印度體育部長阿杰·馬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印度究竟是否會抵制倫敦奧運會,運動員的意見至關重要。但《印度教徒報》認為,現在是印度政府做決斷的時候。
“假如現在已經是7月,很難相信已辛苦訓練四年、終于取得奧運資格的運動員會說‘我們愿意抵制奧運會’,雖然他們也很同情毒氣泄漏事件的受害者。”
而且,如果印度真的抵制奧運會,恐怕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那些運動員。1976年、1980年和1984年的奧運會都曾遭到抵制,但那些事件對國際奧組委都未造成破壞性的打擊。“沒人相信國際奧委會最終會改變他們的態度。”文章稱。(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