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類集體項目,特別是三大球最為大眾關心和喜愛,也最有條件發展職業體育,進而打通普及和提高的路徑。這符合職業體育的規律,在世界范圍內也得到了印證。中超和CBA聯賽雖然開展了十幾年,但發展思路不清、定位不明、管辦不分的問題,造成中超聯賽假賭黑一度大行其道,使得尚處在初級階段的體育市場難以穩定發展,也達不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同時,由于金牌戰略過于注重投入產出的性價比,成本較高的集體項目很難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十幾年來,球類集體項目徘徊不前,源于發展戰略的缺失。奧運會戰績不佳,不能僅責怪國家隊的能力和士氣,更要看看構成球類集體項目的“金字塔”從何而來,是否有效。
倫敦奧運會上,我國一些項目實現了新的突破。孫楊奪得首枚男子游泳金牌并打破世界紀錄,徐莉佳奪得首枚帆船金牌,曹忠榮首次奪得現代五項男子銀牌,戴小祥首次奪得射箭男子個人銅牌……原本的弱勢項目能夠崛起,格外振奮人心,也帶來新的思考。
突破為結構調整帶來契機。不過,由于這些突破集中于大眾土壤貧瘠的冷門項目,人們只看到了奧運獎牌閃耀,卻連項目的規則都搞不清楚,發展難免缺乏后勁。相比而言,英國自行車運動稱霸奧運,得益于龐大的民間自行車俱樂部群體,法國的擊劍、匈牙利的現代五項,都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久而久之,構成了項目發展的文化底蘊和源源不斷的后勁。倫敦奧運會26個大項,第一個賣光門票的是馬術比賽,因為馬術運動在這里十分流行。擁有足夠數量的愛好者,才是一個項目良性發展的踏實基礎。
將“精兵戰略”和大眾普及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是項目發展的合理模式,也是體育社會功能的拓展之道。讓體育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發展,服務于社會的文明進步,金牌才能有更堅實的基礎,閃耀更燦爛的光芒。(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