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握發展重點,做好特色文章,建設旅游休閑名縣
《規劃》指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不損害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適度發展旅游、農產品生產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業。國家森林公園實施強制性保護政策,建設旅游設施及其他設施等必須符合森林公園規劃,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是限制開發區域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最佳結合點。鎮安山秀水美、景色宜人,隨著西康“兩路”建成通車,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要依托“秦嶺國家中央公園”和“秦嶺最美是商洛”品牌平臺,突出山水特色,以生態旅游為龍頭,以休閑度假、商務會議游為補充,著力打造秦嶺生態旅游最佳休閑度假區,努力把鎮安建成陜南乃至全省的旅游休閑名縣。一要優化規劃體系。緊緊圍繞打造秦嶺生態旅游最佳休閑度假區的目標定位,堅持“一步到位,分步實施”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優化完善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重點景區開發專項規劃,進一步明晰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發展重點和建設要求,推動旅游資源科學、合理、有序開發,引領生態旅游產業大發展。二要打造精品景區。按照“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區、形成大容量、構建大循環”的總體思路,開發建設木王國家森林公園、塔云山景區和“山水園林生態山城”三大精品景區。深度開發四海坪景區,建成木王風情園,穩步開發雙頭馬、茨溝、鷹嘴峰等景區,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木王國家森林公園打造成5A級景區;做精唱響“尋夢大秦嶺、問道塔云山”和“山水生態園林山城”品牌,力爭通過3-5年努力,把塔云山景區和縣城打造成陜西精品景區;穩步開發旬河、月河旅游資源,打造塔云山至旬河、木王至月河生態山水旅游板塊,形成適應不同旅游需求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線路,建成具有秦嶺國家中央公園品牌形象的秦嶺山水度假旅游勝地。三要提升服務水平。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以西康鐵路、高速公路為主線,打通風凸嶺隧道,提升改造交通干線和重點景區道路,提高交通承載能力;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和省級園林縣城為抓手,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合理發展高檔星級酒店,加快發展特色主題酒店,扶持發展特色農家樂群,提升旅游承載能力和接待服務水平。積極開發具有鎮安特色的農特產品,滿足游客購物需求,提高旅游綜合效益。依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品牌,發掘弘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安花鼓、漁鼓等民俗文化資源,創作編排精品文化劇目,提升文化內涵和景區品位,為生態旅游注入新活力。
三、把握管制原則,走好循環之路,建設資源循環強縣
《規劃》明確指出,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對各類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管制;開發礦產資源要控制在盡可能小的空間范圍之內,限制開發區域全面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并實行較高的提取標準,屬于限制類新建項目按照禁止類進行管理,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批準或備案。
《規劃》強調,限制開發不是限制發展。限制開發區域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在保障生態系統穩定的前提下,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功能定位、當地資源可承載的產業。作為鎮安來講,要以循環經濟模式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優勢資源,奮力打造西部循環經濟示范區,努力建設全省乃至西部的資源循環強縣。一要優先發展清潔能源。依托豐富的水力資源,重點突破月河抽水蓄能電站、旬河水力資源梯級開發,連接月河、甘岔河、達仁河、乾佑河水力資源開發利用,建成旬河流域串珠式水電站集群,逐步與漢江水系資源開發網接軌,做大做強水力發電業,依托電站水庫水體,發展旅游休閑、水產養殖等配套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積極推廣沼氣、風能、太陽能、生物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努力解決農戶的能源需求,保護森林資源。二要積極發展綠色產業。以板栗、核桃、畜牧、茶葉、魔芋等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為重點,以鎮安綠色工業園區為載體,以綠色產品精深加工為龍頭,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培育壯大一批實力強、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做強以板栗、核桃為主的林果業,做優以生豬、土雞為主的養殖業,做精以蠶桑、烤煙、中藥材、蔬菜、茶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做大以二花、五味子、連翹、天麻、豬苓五大地道中藥材為重點的中藥產業,形成農戶“圈-沼-菜”三位一體、大型養殖場“場-沼-地”三位一體、林產“藥-養-加”三位一體的種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努力把鎮安建成全省綠色產品基地。三要適度開發礦產資源。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按照“抓大放小,扶優做強,整合資源,深度開發”的思路,在進一步探明金、釩、鉬、鉛鋅等優勢礦產資源礦種分布、資源儲量和開采利用價值的基礎上,科學制定開發規劃,合理確定礦區范圍,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引進培育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中金集團金嶺金礦公司、堯柏秀山水泥等支柱產業,集約式科學開發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