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握指標設置,完善考評體系,共建美好和諧家園
《規劃》指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優先績效評價,強化對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大氣和水體質量、水土流失治理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生物多樣性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農產品生產、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對鎮安來講,要主動適應、積極跟進考評指標的變化,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并有利于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保障生態文明大縣、旅游休閑名縣、資源循環強縣目標順利實現,共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的美好家園。一要建立生態保護優先的考評機制。按照國家及省市配套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考核指標設置,把空氣良好以上天數達標率、主要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森林覆蓋率、城鎮污水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清潔能源使用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等生態環境等指標,納入鄉鎮、部門、企業目標責任考核重要內容,增加考核權重,實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并將考評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撥任用、培訓教育、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形成生態保護優先的考評機制。二要建立政府推動的政策機制。按照國家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區域政策及省市配套政策措施,圍繞生態文明大縣、旅游休閑名縣、資源循環強縣目標,從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方面,研究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旅游開發和循環經濟發展。三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對全縣主要河流水質定期進行監測,全面開展土壤污染、地表水、環境空氣、污染源和森林病蟲害監測工作。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監督重點,每年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經常性的執法檢查、視察活動,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強化監測能力建設,配備先進的監測儀器和設備,并對監測人員進行定期技術培訓,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實時監測評估能力。(張盈安 璩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