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辛磊 倪世軍)日前,我們隨鎮安縣畜牧中心的工作人員一道,走進了鎮安縣的大山深處,所到之處看見一群群皮毛白得發亮的白山羊在山上歡快地吃草。羊主人們自豪地說:“那可是我們的‘白色銀行’”
幾年來,鎮安縣根據山區特點,大力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白山羊,使其在產量和質量上得到同步發展。目前,全縣羊飼養量達16.8萬只,存欄9.8萬只,出欄6.8萬只。飼養白山羊的農戶達1.8萬戶,去年全縣養羊收入1110萬元,人均收入429元。不少農戶靠養白山羊發了“羊財”、建了“羊房”、買了“羊車”。
鎮安縣山多地少,全縣56%的面積是大石山區,35.1%的面積是荒山草坡。石山長不出小麥和玉米,但山上草叢灌木四季常青,是飼養白山羊的天然草場。加之縣上養殖白山羊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白山羊就銷往香港和東南亞各地。上世紀70年代,省外貿部門把鎮安確定為全省白山羊出口創匯基地之一,今年3月,省畜牧獸醫局又將鎮安縣確定為“肉羊基地縣”。
為了保持白山羊品質優良,鎮安縣承擔了《陜西白山羊雜交改良和應用研究》課題。該課題的實施,使鎮安縣白山羊的周歲體重比選育前的同齡體重提高了112%至157%,屠宰率由48.8%提高到51.9%,雙羔率由30%提高到89.5%。
在實施科研項目中,該縣畜牧中心還通過互換公羔、定向選育、提純復壯和雜交固定等辦法,使鎮安白山羊品質不斷提高,毛色從雜白到純白,從純白到通體雪白發亮。其肉質更鮮嫩,低膽固醇,低脂肪,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
為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白山羊產業,解決好養羊與保持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鎮安縣提出了“羊當豬養,草當糧種”的白山羊養殖模式,出臺了退耕還林,種草養羊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東川鎮西川村農民劉忠益聯合7戶農民入股,將自己承包的25畝地種上羊特別喜歡吃的牧草,投資300多萬元,從山東引進白山羊、布爾山羊、馬頭羊500多只,創辦了匯利養羊專業合作社。去年,這7戶出欄的山羊、布爾山羊、馬頭羊共410只,獲純收入48.6萬元。
此外,一些村組還采取造林與牧羊輪換的辦法,即把荒山分為甲乙兩片,先在甲片造林,在乙片牧羊,等甲片地里的樹長高了,又把羊轉到甲片放牧,把乙片地封起來造林。這樣做,既解決了造林與養羊的矛盾,又能使羊越養越多,山越來越綠。
為了做大做強做精白山羊產業,鎮安縣還把白山羊養殖基地、白山羊品牌和白山羊市場連在一起,推出了白山羊工程。為確保該工程的實現,建立了以西安、蘭州、南寧、香港四地為龍頭,覆蓋全國的白山羊消費市場。他們投資2000多萬元,在全縣建起了千只養羊繁育中心,成立了鎮安白山羊發展有限公司、鎮安秦喃牧業有限公司、東晨生態養殖合作社和匯利養羊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養殖示范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白山羊產業,使其形成規模,形成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