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桂洋)2015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暨“閩派詩歌”研討會,今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來自中國作協、中國文聯、中國社科院以及全國各大院校的近百位文藝專家、學者、批評家、詩人和作家相聚一堂,共論“全媒體時代的文藝與批評”,并就“閩籍學者文叢”和“閩派詩歌”兩個專題展開研討。
承接優秀傳統,以全國性視野引領文藝理論批評潮流
閩派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高峰論壇是一個以閩籍和在閩工作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為主體,同時吸納全國優秀文藝理論批評專家參與對話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自2014年舉辦第一次高峰論壇以來,在業界和媒體引起廣泛關注,被稱為“復興廣義閩學”的重要舉措之一。
“閩派批評”雖具有地方身份標識,卻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見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群體。1980年代“閩派批評”之所以在中國文藝界引人關注,并與“京派”“海派”相提并論,就是因其以全國性視野引領文藝理論批評的潮流。但與“京派”“海派”有所不同的是,“閩派批評”還具有鮮明的鄉土身份意識,身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的閩籍文藝理論家、批評家,往往與在閩工作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遙相呼應,形成理論共鳴。在“朦朧詩”論爭中,北京有謝冕,福建本土有孫紹振;在“方法論”革新思潮中,北京有劉再復,福建本土有林興宅;在“后現代”理論思潮中,北京有陳曉明,福建本土有南帆。新世紀以來,“閩派批評”更是呈現出向全國各大中心城市輻射的趨勢,除北京名家云集之外,還有上海的朱大可,廣州的謝有順,南京的黃發有,都是“閩派批評”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