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革求新的今天、面對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京劇藝術應如何作為?如何既守住根本,傳承藝術的真諦,又為古老的表演藝術注入創新活力與時代氣息,賦予其不竭的發展動力?京劇是古典藝術,又該怎樣貼近當代觀眾?這些問題都事關京劇的未來,值得探討。
——編 者
剛剛過去的2014年,中國京劇界迎來了兩位藝術大家的誕辰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葉盛蘭誕辰100周年。梅蘭芳,兼具守正平和與創新開拓的代 表,旦角藝術成熟的標志;葉盛蘭,師從小生泰斗程繼先與名丑蕭長華等諸多前輩名家,而后創立小生“葉派”。一旦一生,行當不同,其守成創新的精神內里相 契;生活的時代去今遠矣,然其精神風華與藝術創造已是后人財富。
懷念,不僅為紀念,更為出發。
于魁智,京劇表演藝術 家,中國國家京劇院副院長,以文武老生傳統戲打底,數十年來固本守正,復排數十出老戲;同時,求新求變,從《兵圣孫武》到前不久首演的《絲路長城》,創造 十余出新編劇目。這樣的藝術軌跡與觀念,在整個傳統藝術領域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平衡“創”與“守”,是賦予傳統藝術以時代品質的關鍵,一部部新劇目的創 排則承載著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
新創劇目 新在何處
時代主題,為京劇擅長表現的故事注入新意;當代舞美,為京劇傳統舞臺增添時尚氣息
記者:創造新劇目,是多年來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的“風向”,也一度成為戲曲藝術節評獎的重要指標。而戲曲,其表演體系的高度程式化與成熟度,是否會讓今人難有創新之意?所謂“新”,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入手?
于魁智:梅蘭芳曾經說“移步不換形”“變才有進步”,有創新才有發展,這是藝術規律,是藝術保持活力的關鍵。
新創劇目,是一個非常繁難、復雜的工程,目前新創劇目的總體數量還不夠,尤其處在時代前沿的新劇目少。我個人的體會,首先要勇于嘗試新的題材和形式,又不能脫離京劇擅長表現的故事形態即戲劇性的情節、鮮明的情感和人物,不能脫離京劇的表演特色即傳統的“四功五法”。
具體來說,第一,新創劇目要有好看的、打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兼具有意義的時代主題。比如中國國家京劇院最近與國家大劇院聯合創排的新劇《絲路長城》,就 被注入各國友好通商、文化交融的絲綢之路主題。第二,新創劇目要在陣容上“強強組合”,吸納諸多有實力的演員共同傾情創造角色,讓觀眾有滿足感。第三,聯 合音樂設計和舞美設計,共同為演員、觀眾營造出飽滿的藝術氛圍,從人物造型、服裝等多個環節豐富劇情,豐富舞臺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