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所有有益于提升藝術表現力的元素與藝術樣式,我們都可以“以我為本”地化用、借用,從而更好地契合當代審美趣味�,F在有許多跨界合作,這在今天的 京劇藝術中也比較常見,能夠激發創造力,值得肯定。不過,這種跨界合作的成果如果冠以“京劇”二字,就要以不傷害京劇藝術本體為前提。
京劇《楊門女將》是中國國家京劇院的代表劇目,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拍成了電影。前幾年復排時,我們請出資深戲曲導演孫桂元,圍繞劇情,增加表演技巧,大 膽注入交響樂,洋為中用,觀眾反響很好。京劇《滿江紅》在它誕生的年代就是創新之作,我們復排時,重新結構,刪繁就簡,刪去了岳飛“風波亭”被害后的“牛 皋扯旨”,而在前面豐富了“黃河誓師”,增加了“廬山分別”,從而突出了立意,讓人物情感更加豐沛。戲到最后,臺下觀眾掌聲雷動,臺上演員也很感動。
守住傳統 培育觀眾
不忘宗旨,主動走近青年人;與時共進, 開拓培養新途徑
記者:富有當代性、時代性,是傳統藝術內在生命力的表現與需求,具體到京劇,需要在“出新”的路上“守住”些什么?
于魁智:在創新的道路上,我們要守什么?首先,守住京劇的藝術真諦。丟掉了傳統或減弱了藝術個性,京劇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前輩傳承下來為一代代 觀眾喜愛的唱腔,經過了時間淘洗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這些是京劇藝術的基石,即使出新,也要讓這些藝術要素得到盡可能完整的呈現。 其次,守住京劇演員的藝術理想,一門心思研究京劇,一門心思服務觀眾,一門心思弘揚傳統文化。同時,守住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操守,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 人,承擔起公眾人物身上的職責,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到社會影響。
記者:傳統藝術的當代重生離不開年輕人的擁躉。在流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表演藝術是在與影視、網絡文學、話劇、游戲等眾多文娛樣式爭奪觀眾。如何讓年輕觀眾喜愛京��?
于魁智:演員和觀眾是共呼吸的伴生關系,我們不能只圖自己過癮,要主動了解觀眾的需要。一方面,我們要主動和年輕觀眾交朋友,多和年輕人交流,知道他們 想聽什么、想看什么,在化用傳統的基礎上,從劇作情節、舞臺視覺、表演形式、音樂聲腔等各個方面滿足年輕觀眾的審美期待。
比如,現代的年輕人多喜歡節奏緊湊的敘事風格,我們在創排新劇或復排經典劇目時,就要首先考慮這個戲的情節內容與推進節奏,是否能被年輕觀眾所接受和喜愛——前面探討的尋求創新,其實不僅出自藝術工作者的業務追求,同時也是培養傳統藝術新觀眾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