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編輯是什么樣的角色?對正處在身份置換轉型期的出版社編輯們,面對我國出版業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做大做強的各個出版集團公司,新業態不斷出現……該怎樣當編輯?本文結合國內編輯工作實踐,借鑒美國資深編輯威廉斯總結歸納的編輯應扮演“狩獵者”、“治療師”和“雙面人”三個角色的提法,思考并提倡完全市場企業化進程中的編輯應具備的職業操守、素質學養和專業技術能力。
編輯究竟是怎樣的角色?究竟應該怎樣做編輯?美國編輯威廉斯在美國40年來最權威的編輯業務教科書《編輯人的世界》里撰文回答了這個時常困擾編輯們的問題。在他看來,編輯要扮演的角色有三:第一,“狩獵者”。第二,“治療師”。第三,“雙面人”。三個角色,一個都不能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用他的“三個角色”的透視鏡,借鑒審視一下國內出版社的編輯工作。
“狩獵者”:鷹眼找熱點
在浩如煙海的圖書市場中,編輯要想策劃出版形成讀書熱點、市場熱門的暢銷書,那非得有如“狩獵者”的鷹眼,他要“多方搜尋,并且挑選出可以出版的好書”。這其實是編輯的一個重要職責:發現作者和挖掘作者潛力,出高質量的好書。
編輯與作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編輯發現的內容,就是發現有價值的書稿。如果把發現有價值的書稿比作“打獵”,那么,發現可創作有價值書稿的作者就好比“獵人”瞇縫著“鷹眼”,屏息守候“獵物”的出現,“狩獵”則更能反映出編輯的眼力和判斷力。
出版社的編輯應該都是這樣的“狩獵者”。一個編輯不僅要有很好的文化學術素養、語言文字功底,同時還要有敏銳的眼光和良好的社會活動能力、組稿能力和準確的圖書市場判斷能力。上世紀20~40年代,張元濟、魯迅、茅盾、巴金、葉圣陶、顧頡剛、張季鸞、吳宓、鄒韜奮、孫伏園等名編輯,都是這樣的典范,他們是編輯同時也是學者、思想家、作家,也是出色的出版經營者,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界等領域的影響力極為深遠。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一個理想編輯應具備的所有素質,如專業知識精深、視野寬廣博大、精明干練等等,而且他們具有相當的人格魅力。茅盾編輯《小說月報》時,每遇新人佳作,必親加按語給予肯定。葉圣陶將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巴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施蟄存的處女作《娟子》經發現發表在《小說月報》上。孫伏園誠請魯迅為《晨報》專欄作家,因此誕生了《阿Q正傳》。這樣的編輯、作者關系,編輯成就了作者,作者也成就了編輯,雙方都不愧對一個“家”字。有這樣的編輯和這樣的作者隊伍,何愁沒有好書出籠?
“治療師”:耐心查病情
威廉斯說,編輯在圖書出版流程中要扮演“治療師”的角色。首先編輯要“細心閱讀作品中的每一個字,詳細而坦率地說出評語,并且建議應該修改之處”,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讀者”。要做到這一點,編輯就不僅僅要在各門科學知識中做到博覽飽學,而且要有為人作嫁、甘為人梯的精神,同時還要有面對如山的書稿不畏艱辛勞苦,甚至以苦為樂的精神,摒棄浮躁和草率……面對這樣的境界,出版行業不少優秀編輯可說是無愧編輯這份職業。但在當下,還有這樣一些現象,出版社漸漸偏向做獲利快的教輔讀物,選題大多雷同,數量猛增,任務繁重,致使不少編輯也漸漸將編輯工作自我減負為快速審稿甚至干脆不看稿,等工廠排版送來校樣直接交由校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