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華 段海波整理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更加懷念為抗日戰爭光榮獻身的“群眾領袖”,原商洛工委書記王柏棟烈士。
王柏棟,丹鳳縣商鎮顯神廟人,生于1910年8月3日,1926年春就讀于龍駒寨紫陽宮高小。1927年3月馮玉祥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孫連仲部途經龍駒寨,他毅然投筆從戎、隨軍出師河南攻打軍閥吳佩孚。不久,馮玉祥、蔣介石、汪精衛互相勾結鎮壓工農革命,他目睹了該部的反共行徑,年底憤然離隊回鄉重新就讀于朝陽樂育小學(今兩嶺小學),于1929年夏畢業后,受父命到河南荊紫關其岳父處當學徒做生意,同年底便瞞著家人到楊虎城屬下的補充第四旅楊子恒部當兵,因他勤奮努力,又有文化被楊子恒賞識留在身邊當勤務兵。時間不長適逢楊虎城將軍在南陽辦教導隊,王柏棟被保送到南陽教導隊學習,由于教導隊的骨干多為共產黨員,他的心情十分舒暢,政治覺悟大為提高,1920年6月經南陽教導隊第二中隊閻維良、王允端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0年,國民黨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混戰中原。楊虎城十七路軍奉命討伐馮玉祥,由南陽開赴洛陽,繼而進駐西安。同年10月經十七路軍中的黨組織介紹,王柏棟與中共陜西省委士兵工作委員會接上了黨的關系。根據組織安排,在教導隊學習結束后王柏棟仍回到楊子恒旅。此時,該旅已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第四十九旅,他先后任見習警衛排長、連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我國土。“收復失地,還我河山”,古城西安抗日怒潮風起云涌。地下黨組織利用各種形式,積極宣傳抗日救國,號召廣大人民群眾驅逐日本侵略者。王柏棟通過在陜西第一師范學校學習的學友米信公將《告西安各界人士書》、蘇聯《真理報》(中譯版)等抗日救國傳單秘密地散發到學生中,進一步激發了廣大愛國師生的斗爭積極性。陜西第一師范學校、省立一中、省立二中,以及市高中等校廣大師生,先后掀起了“驅逐師范學校校長侯培蒼”、“反對蔣介石在西安設建陪都”等學潮。西安群眾和各校學生紛紛成立抗日救亡團體,發宣言、提抗議、抵制日貨,堅決反對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和賣國投降主義,成立了西安學生反日總會。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在三原武字區、心字區一帶組織農民武裝,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在省委和三原縣委領導下,武字區的中共黨組織很快恢復,發展黨員200余人,中共武字區委組織了武字區反日會,候守愚任主任,下轄5個分會。王柏棟受中共陜西省委派遣,發動兵變受到通緝,到甘肅參加“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被安排到警衛隊。
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正式成立,王柏棟任警衛隊政委。3月,陜甘游擊隊到達同官(今銅川)馬四什村高山煤礦區,動員礦工當紅軍。王柏棟在宣傳動員群眾工作上顯露了他的才能。多年后,在陜北,有當時經他動員參加紅軍的礦工對王柏棟的弟弟王杰說:“都是聽了你哥哥的話才來當紅軍的”。4月,陜甘邊革命委員會(陜甘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在耀縣照金鎮土兒梁宣告成立。周冬至任主席,習仲勛任副主席,機關駐薛家寨。這里先后有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5月,王柏棟在渭北游擊隊任參謀和二分隊隊長。據渭北游擊隊老戰士回憶:“王柏棟當時在游擊隊很活躍,愛說笑,性格開朗,和同志們關系相處的很好,很受大家的尊重。柏棟同志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但對我們的影響是很深的。”6月,渭北游擊隊改編為紅四團,王柏棟任一連政治指導員。1933年調任紅二十六軍渭北游擊隊指揮部第一大隊第二分隊長。一大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團后,王柏棟先后任連政治指導員、連長、團參謀長、團政委。不久,奉命到陜北蘇區,在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邊臨時總指揮部參謀處工作;11月,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第三團第一連政治指導員。
1934年春,王柏棟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直屬機炮連連長。1934年秋,王柏棟回陜南漢中、商洛一帶調查地方情況。在家鄉,他利用一切機會做群眾工作,給其學友米信公、劉煥堯等送《社會發展史》等革命書籍,宣傳馬列主義的真理;給其二弟柏楨贈《政治常識讀本》;給商洛鎮民團頭目、他的故舊張虎森講團結抗日的道理;勸說在地方民團當班長的三弟柏梁多學軍事技能,待將來時機成熟時拉部隊參加革命。在此期間,他一心一意地完成黨交付的革命工作,白天,走親串鄰,東村進,西村出;夜間,總是雞叫后才和衣而睡。妻子埋怨,他勸釋;父母不解,他道歉。10月29日,他用墨筆在其家房檐墻上寫下了“為了人類未來的光榮,終要度此血的慘辜生涯”等誓言,表示了革命者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不怕困難,視死如歸的決心。就在王柏棟回鄉了解情況期間,紅二十五軍長征轉戰到陜南商洛,大部隊西進后,留下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隊,在隊長程啟文領導下,活動于洛南與商縣交界的孫家山(今屬丹鳳縣)一帶,而國民黨軍隊亦正準備對此三路“圍剿”。得知這一情況后,王柏棟一方面對商洛鎮民團團總張虎森曉以大義,要他幫助紅軍小分隊,然后,又冒雪奔上30余里外的孫家山,和程啟文取得了聯系,促成雙方達成互不侵犯協議。后當敵軍“圍剿”孫家山時,由于張虎森事前送了情報,小分隊立即轉移到外線作戰,避免了損失。
1935年3月底,王柏棟離開家鄉赴陜北。9月,在“左”傾錯誤的肅反中被關押在“瓦窯堡監獄”。10月,中共中央到達陜北,下令糾正錯誤肅反,釋放被關押人員。王柏棟被釋放后到紅一方面軍工作,后任總政治部地方科科長。1936年6月又調任紅十五軍團總政治部地方科工作,后任敵工部科長。西安事變后,王柏棟隨紅十五軍團南下商縣(今商州市)。因他是本地人,情況熟悉,仍搞地方工作。部隊在商縣住了兩個月。期間,他發動群眾,組織籌糧籌款,發展組織。
1937年1月,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政府發表《為號召和平停止內戰通電》,陜西學生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在西安高中召開陜西學聯大會,成立陜西省學生救國聯合會,李連壁任學聯主席。為加強對學聯工作的領導,成立了中共陜西省委學生工作委員會,黃學源任省委學委書記。“七七”事變爆發,8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蘆溝橋通電》,號召全國人民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同年8月,王柏棟任紅十五軍團募補處負責人。這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遂在涇陽縣云陽鎮建立了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王柏棟任地方科科長。后又根據工作需要,中共陜西省委派他任中共商洛工委書記。同年11月,他返回家鄉商洛鎮,就把他家作為中共商洛工委工作辦公的地址。12月下旬,他參加了陜西省委在云陽鎮召開的傳達中央政治局關于洛川會議精神的擴大會議。會后,王柏棟根據家鄉群眾受紅軍影響易發動的優點,以他母校兩嶺朝陽樂育小學為中心,廣交進步師生,并向師生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從中發現并培養積極分子。同時,他又把發動范圍擴大到龍駒寨小學、商縣中學、商洛鎮農村和民團中,先后建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日促進會、國難研究會、婦女救國會和抗敵后援會等抗日救亡組織。在此基礎上,他積極發展了王連成、劉丹東、米信公、王士哲、鞏德芳、鞏德勝、王柏梁、王柏楨(柏棟兩個弟弟)、薛興軍、彭一民、陳壽益、陳效真、雷振杰、劉煥堯、李長華等一批20多名共產黨員,建立了商洛鎮、兩嶺村、商縣中學3個黨支部和龍駒寨黨小組,并分批把黨員、民先隊員送到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及安吳堡青訓班學習。同時,他還廣泛結識王佑卿、王建三、張德祥、劉筱齋、劉松林等開明人士,并對一些地方民團頭目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很快結成當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8年4月,龍駒寨保安中隊隊長馮麟生唆使國民黨駐軍馬彪師長,收了商鎮民眾抗日武裝100余支槍。王柏棟為此三下龍駒寨同國民黨駐軍講抗日統一大計,說服駐軍索要回原被沒收的商鎮聯保處百余步槍,用以組建當地抗日武裝。當向駐軍要回抗日武裝后為感謝駐軍申明大義,他又組織了老君河、商洛鎮一帶千余民眾,拿雞蛋、牛羊肉等對駐軍進行了慰問。之后,他又聞知漢奸組織復興倒蔣�;庶h(俗稱黑煞道)在龍駒寨、商縣夜村進行暴亂。他再次下龍駒寨做國民黨當地駐軍暫編騎兵第一師師長馬彪的工作,黑煞道策劃在龍駒寨和夜村暴動,被一舉殲滅。到6月底,中共商洛工委已有30余名共產黨員,為商洛山區以后的艱苦斗爭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
6月,省委巡視員趙希愚到商洛,高度評價王柏棟回商洛7個多月,就將黨的影響擴大到商縣、商南、洛南、山陽等縣。他在兩嶺朝陽樂育小學、龍駒寨高小、商縣中學及商洛鎮農村和民團中建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抗敵后援會等抗日救亡組織。并分批把黨員和民先隊員送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他廣泛結識愛國進步人士,并對一些地方民團頭目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很快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組建抗日武裝。對此,國民黨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溫良儒怒不可遏,曾三次“告誡”要他離開當地。王柏棟義正詞嚴,曉以民族大義,并以蔣介石“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南北東西,都有抗日守土之責”之“訓示”據理力爭。溫無言答對,遂蓄謀暗殺,指示馮麟生買通土匪頭目曹建勛。7月25日黎明,曹率匪眾到顯神廟向王柏棟連擊數槍,將他殺害于家中,時年僅28歲。
1938年8月1日,中共陜西省委在涇陽縣云陽鎮舉行王柏棟烈士追悼會,汪鋒同志致悼詞,稱贊他是“群眾領袖”,是“最忠實、最勇敢、最積極的民族革命戰士”。翌年,省委書記張德生同志在《紀念七一與陜西共產黨》一文中,又滿懷革命激情地頌揚了王柏棟同志,把王柏棟和劉志丹、謝子長、魏野疇、李子洲等著名烈士并提,文章中寫到“這種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為黨為革命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真不愧為無產階級先鋒隊,中華民族的英雄,頂天立地的好漢。”
王柏棟犧牲后,他的遺體存放在棺材里,置放在庭院的后場,用土坯和泥封住,直至解放后的1951年,人民政府將他安葬在金鳳山烈士陵園。1988年7月25日,商洛地委行署在王柏棟烈士犧牲50周年隆重舉行了紀念大會。2011年,在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黨和政府在中共商洛工委舊址——王柏棟烈士故居修建了紀念展館,并確定為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天,我們緬懷先烈,就是要弘揚先輩革命精神,珍惜和平歲月的美好時光,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聚精會神謀發展,埋頭苦干奔小康,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好,在烈士用生命鮮血染紅的這塊土地上作出無負于時代的貢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夢想,以實際行動告慰長眠于地下的先烈。
先人已逝,保家衛國抗戰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