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峽,峽出奇觀,風光無限。
白龍峽,原稱七里峽,又叫北峽。峽口左側有鳳山,其形猶如鳳凰展翅;右側有猴山,山頭有一石,神似猴,有仙猴戲鳳之說。左側山坡上還有一個拔地而起的奇石叫仙人石,亦稱仙人峰;其中分布有穿心洞、玩佛洞、蓮花湖、白龍湖、馬刨泉等景點。
青龍峽,位于石燕寨東側,故俗稱東峽。峽谷兩面,絕壁千仞,險峻異常。更為奇特的是兩面的懸崖峭壁上,藤蘿搖綴,茂密地生長著海桐、樟樹、鐵杉等珍貴的常綠喬木。“石燕寨”是道教圣地,其山勢險峻,2013年架起了登山索道,解除了登山之累苦,了卻了多少信男善女登寨祀福難的心愿,從此石燕寨香火興盛。
黑龍峽,是大峽谷主峽,由石燕寨靈官殿西進約10公里,為金絲峽主景區。因峽谷窄長,形成黑龍瀑布、魔女瀑布、雙溪瀑布、拂塵瀑布、鎖龍瀑布、連環瀑布、彩虹瀑布等13級瀑布,氣勢磅礴,在瀑布之間形成了深淺不一、形狀各異的30多個清流碧潭。水在石槽中湍流,泛起道道金絲,令人流連忘返。丹江源、金絲洞、蟒洞、朝陽洞、石生樹、仙人橋、神鞭峰、等景點深藏其間。
金絲峽,人文典故,引人入勝。
石燕寨,是新開嶺的主峰,海拔1360米,南北走向,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山寨由五大臺階構成。第一臺階高崖峻壁,兩面臨空,是上山的關隘,人稱南天門。主寨在第二臺階,是道教圣地,這里有真武大帝的大雄寶殿,第五臺階為玉皇頂,此山野花遍布,芳香彌漫山嶺谷間,晚霞尤為迷人。山寨的十里山水風光炯異,是游人登山探險、閑步品花賞霞、觀云聽濤的好去處。
石燕寨主景區,實屬道教圣地。相傳當年真武祖師張三豐,看破紅塵不作人間皇帝,出家修道得賜倚天劍后,來到深山老林的“石燕寨”,搭起茅庵,隱居深山潛心修練,隨著功力的日益加深,逐行游四方高深務道之地,南行來到楚國領地──武當山,坐山修道。他由從這兩地修練后深悟認為:“石燕寨是習武之地,武當山則是悟道之山”,領悟得出“前山練功,后山修道”的真諦。他由此移居武當修道成仙,在武當山就成了真武祖師落足成仙之地。成仙之前,他常來石燕寨練功,賑濟黎民百姓,當地百姓捐資修建祖師廟,供奉張祖師。每逢初一、十五、三月三、四月八,上山拜佛的香客絡繹不絕。祀求一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間平安,祖師爺靈應,護佑著民間平順繁榮昌盛。
楚長城,位于石燕寨的第一級臺階的“南天門”處,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燕寨上殘存有一個繒關,石塊筑城墻遺址200多米。經專家考證,此遺址以石塊壘砌為主,部分關口為古城墻磚砌成,其建筑工藝與中原南陽南邵遣存的楚長城的建筑工藝異曲同工。專家鑒定此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防止秦國入侵時所建的山寨,為中國長城之父。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日趨強盛,大有呑并六國之勢。據史志記載,春秋時期,商南就是楚國的領地,在清油河西磨溝的四條嶺上的秦楚分界墻遺址就是例證。古代國之紛爭、軍之交戰,必去道家佛庵求道佛高人,選吉日、定吉方出兵作(應)戰。武當山“張三豐”,在楚領地佛道地位顯赫,當年,楚國出使西域邊關的將領,得知真武祖師曾在石燕寨修練,便派使者登寨求吉,登寨使者一覽山寨無限風光,發現山寨三面懸崖峭壁,只有北坡一條陡峭崎嶇的山路可登,實乃兵家可攻可守的軍事要地,遂秉報西域守關將領,守關將領考察后秉報楚王,將此寨作為鎮守西域的重要關口進行建設。朝廷籌措物資,在石燕寨的第一臺階上修筑了寨門,依山就勢建設了寨墻,駐兵鎮守西域秦兵。
清末白青云在此駐扎部隊時對城墻進行了加固修繕。景區開發后又進行了修整,形成了景區內今日“楚長城”景觀�,F在的楚長城依山就勢,蜿蜒曲折、氣勢恢宏�;謴凸懦菈�2300延米,繒關2個、烽火臺3個、練兵場1個、土臺5個�;菊宫F了古代楚長城的歷史風采,也對挖掘景區的歷史文化、充實旅游資源、提升景區品位,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