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檢每年讀過的新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2008年雖然沒有引起讀書界普遍震動、人們“奔走相告”的具有轟動效應圖書的出現,但古今中外值得閱讀的作品仍難以計數。
埃里克·霍弗的《狂熱分子》,主要探討的是群眾運動的某些共有特征,重點討論的是陷入狂熱的烏合之眾的人格。長期與下層民眾打交道的生活經歷使作者發現,積極投身群眾運動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無可救藥地失敗,渴望逃離自我尋求重生,將生命托付給某項神圣偉業讓他們感覺不錯,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活令個人的責任、恐懼、無能得以掩埋。運動的領導者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獲救贖。本書自1951年出版后,即被視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短期內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10余種語言,是多所大學政治系的必讀書。如果將《狂熱分子》同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比較來讀,會更加意味深長。作者埃里克·霍弗,七歲失明,十五歲復明,長期在貧民窟居住,過了近十年流浪零工的生活,40歲時成為一名碼頭搬運工,62歲時成為加州伯利大學高級研究員,但仍未離開碼頭工人崗位,因此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個人的傳奇經歷為本書憑添了些許神秘色彩。
讀張友鸞著、張鈺編的《古典編余錄》,心中不免感慨。張友鸞先生是現代著名的新聞工作者、章回小說名家,同時是學養精深的古代文學專家。書中除兩篇寫于20年代的文章外,均為從事古代文學編輯后寫成的文章,故為《古典編余錄》。讀張老先生的文章,有如又沐乾嘉古風。凡注釋、考據,一絲不茍周密嚴禁�!�“決撒”解———〈水滸〉注釋的一個舉例》,被鄭振鐸先生認為是有益的新考證文章的例證。另一方面,在“編余錄”里表達了張友鸞先生對通俗白話文學或民間文學的由衷熱情。那個時代還沒有“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等級劃分,雅俗的區別也沒有今天這樣敏感或不可僭越,讀書為文尚可率性而為。因此,讀《古典編余錄》,不僅可看到治學者的博學,而且可以讀出研究通俗文學中的真性情和高雅的文人趣味與情懷。舊學仍有無邊的魅力,與我們來說不要說是超越,即便是學習都要深感為難。
現在讀書人不大談論同代人的研究,對同代人的著作似乎諱莫如深。這個風氣不知何時或為何蔚然成風。但我讀朋友李潔非的《典型文壇》,說有乾嘉之風可能有過譽之嫌,但潔非對文壇難題的大膽觸摸,對論點的言必有據,深感佩服。丁玲、周揚、胡風、老舍、姚文元、趙樹理、郭小川、張光年、夏衍、張恨水、浩然凡11人,都是現代文壇的重鎮,都是不可或缺的大人物。將這些人物說清楚了,當代文學的事情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因此,雖然寫的是人物,但對文學史必須了然于心,不僅熟悉理解,而且要有立場。試圖“從內部和細節上深入發掘當代文學者于歷史時期的真問題與真境況,進而揭橥當代文學的‘當代’特質。”做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了。
謝冕先生是著名的學者、文學批評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與北大結下不解之緣。這本《紅樓鐘聲燕園柳》,集中書寫了北大的人與事。北大的風物如一石一塔,如明月清風;北大人物從蔡元培到季羨林、從林庚到王瑤、從吳組緗到金克木、從被迫害致死的同學林昭到患病死去的學生;還有北大的詩歌記憶,也許再也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比北大與詩歌的關系更密切了。這些人與事、包括謝先生本身,一起構成了北大精神魅力的一部分。事實上,謝先生的北大記憶并不完全是愉快的,但一個人選擇了怎樣的書寫方式,敘述了怎樣的內容,從一個方面透露了他更愿意關注什么,或以怎樣的方式關注。于是,《紅樓鐘聲燕園柳》不僅是盎然的詩意,同時還有來自歷史深處遙遠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