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歷來是家裝行業的旺季,許多消費者會選擇在大假期間買家具、搞裝修。面對各大家居賣場、裝修公司的促銷優惠信息,如何才能省心省錢?由華西都市報發起、省消委會指導的“黃金周假優惠大調查”今日聚焦家居家裝行業,曝光其中忽悠消費者的典型案例,揭秘特惠套餐、全包裝修等消費陷阱。
特惠裝修套餐“誘人” “包干價”并不包干
近日,網友“小醬包”在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留言吐槽其裝修新房的曲折經歷:前段時間,他看一家裝修公司推出“中秋特惠套餐”,70平方米的房子“包干價”才39800元。但他預訂后才發現,“包干價”根本沒有“包干”。
“當時客服告訴我,乳膠漆、衛生間、櫥柜、潔具等全部包完,還有沙發、床、茶幾、電視柜等家具都在內。”當時他覺得很實惠,于是就交了錢。誰知道合同簽了才發現,水電改造并沒有包在內,且之前承諾的許多品牌也沒有。
去年12月,廣元市安先生找了一家裝修公司并選擇“全包”裝房子。按照約定,工程有效期為 90 天,也就是說在2014年3月16日前應全面完工。隨后,安先生支付了67200元預付金。然而直到5月28日,裝修仍未完工,且磁磚品牌、部分裝修材料 顏色都與合同約定不符,新房水管也出現了滲水現象。安先生向當地消委會投訴。調解過程中,裝修公司以未繳齊尾款為由拒絕整改。最終,安先生只得向法院起 訴。
“特價僅一套”別輕信同款 成交價可能差幾千
“搞裝修、買家具不僅是體力活,更是跟商家斗智斗勇的技術活,假優惠太多了!”網友“wikki”也在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上吐槽,去年國慶期 間,她在城南一家居賣場看中了一套牛皮沙發,掛牌價為4萬多元。“商家使勁向我推銷,國慶節搞特價促銷售價1.8萬,只有一套。”該網友因怕買不到當場就 交了定金。令她郁悶的是,收貨那天她看到司機送了兩套同樣的沙發,一問才知別人成交價比她便宜一千多。
家具市場高標價、低折扣已是行業內“潛規則”,消費者砍價能力不同,家具最終成交價格差可高達數千元。此外,家具商常在材質上做文章,忽悠消費 者。“說是全實木,進口材料,結果只有框架是實木,還是國內貼牌的。”讀者李先生也通過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吐槽,許多朋友都跟他有類似遭遇,被銷 售人員忽悠,多花了冤枉錢。
消委提示
消費者選購家裝要謹慎
據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省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消費投訴為369件,占投訴總量的2.56%,同比上升0.64%。 “近年來,消費者購買商品房及裝飾裝修服務質量問題所引發的消費糾紛案一直呈上升趨勢,其中家裝防水類和內墻乳膠漆安全性的消費糾紛占比較大。”省消委秘 書長肖向榮說,從成都市7個大型建材市場的21家銷售商隨機選購26組防水材料和11組內墻乳膠漆進行比較試驗,總體來看,內墻涂料產品質量較好,而防水 材料不合格率達34%。
防水材料良莠不齊,如何選擇?省消委提醒:一定要選擇包裝完整、標識清楚的產品,并看清生產日期。由于消費者大多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最好在專賣 店購買,對價格低于市場平均價的產品要慎選。此外,一定要向商家索要發票,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將成為購買及維權的憑證。此外,在裝修前簽訂合同一定要仔 細,在施工過程中,要留心裝修項目隨意添加、裝修材料不過關等問題,一旦出現違約要主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