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耶什華大學阿爾貝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of Yeshiva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致命微生物是如何逃避人體免疫系統導致疾病發生的。
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這項研究可幫助科學家研制新的療法或疫苗來治療這種新型隱球菌感染。這種霉菌感染在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中常見,特別是艾滋病患者和終生需服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患者。霉菌感染每年導致全球大約100萬人死亡,其中約60萬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新型隱球菌主要通過肺部進入人體,并可分布到全身,包括大腦。感染的結果是造成隱球菌病,引起胸痛、干咳、腹脹、頭痛、視力模糊或精神錯亂。這種感染可以致命,特別是在沒有抗真菌感染治療情況下。
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即使治療也很難擺脫它。”研究人員阿托羅﹒卡薩德沃博士說。
科學家知道,圍繞在新型隱球菌周圍的莢膜是其造成感染不可缺少的結構。當它進入宿主后,莢膜開始膨大。“隨著莢膜的膨大,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就不能吞噬它了。”卡薩德沃博士說。“但我們對莢膜膨大的機制還不了解。”
新型隱球菌這種保護性莢膜是由多聚糖組成的,它是一種長鏈糖分子。通過動態光散射技術,科學家發現,莢膜的膨大是通過其外圍更多糖類分子連接在一起實現的,其結果是在外面形成輻射狀的大分子。
這一發現為藥物治療找到了新的靶點,同時也揭開了多聚糖生物學研究新領域。我們對多聚糖的認識還不多,主要因為很難控制它們。“科學家也趨向于把多聚糖看成是麻煩分子,因為它可以連接的很長。” 卡薩德沃博士說。
“研究提出了幾個艱巨的問題。”他說。“例如,新型隱形球菌是如何形成這些分子的?它如何將這些分子制作成幾乎相似的長度?這些我們還不清楚。似乎有一個我們從不知道的整體尺寸的細胞機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