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無人機發展迅速,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差距
我國無人機發展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末。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所高校無人機事業蓬勃發展,并相繼成立了無人機專門研究機構。迄今,上述三所高校已為國家研發了幾十個型號上千架無人機。
2000年以來,中航工業集團、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一些院所也開始無人機研制,加快了我國無人機的發展步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從事無人機的單位超過300家,從事無人機總體(提供無人機系統)的單位超過40家。據了解,目前絕大部分還只是停留在研制、生產階段,更多的是滿足特定的個別用戶的定制應用服務需求,大批量產品生產和產業化發展的還很少。
作為后起之秀,航天科工三院從本世紀初開始,大力推動飛航導彈和無人機的融合發展,在飛航導彈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提高無人機的研制起點。目前,航天科工三院已經形成“海鷹”母品牌下的多個產品系列,包括:“鷹”系列、“刀鋒”、“騰飛”等。其中,“鷹”系列無人機定位高端,“刀鋒”、“騰飛”系列無人機定位中低端,后兩者在電力巡線、測繪等方面表現良好,航拍的圖像資料為玉樹、汶川抗震救災決策、組織開展救援工作提供了及時的地理信息資料。
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無人機研制、應用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距離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其中,動力裝置是中國飛機的一大軟肋,無人機研發也遇到類似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