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今年高校699萬畢業生將迎最難就業年

      2013-05-20 17:13:30 來源:

        嚴立(化名)在南京一家211高校就讀,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眼看就要畢業,她的工作卻至今沒有著落。

        “心里挺焦慮的,但也沒辦法了。”嚴立從去年11月份國家公務員考試結束后,就一直在投簡歷。“我想從事廣告、文化傳播方面的工作,但卻覺得自己一點專業性都體現不出來。”

        “跟理工科專業相比,我們文科生找工作真困難。”嚴立吐槽,感覺自己所學專業沒有競爭力,“經營管理比不過學經濟的,美術設計比不過學藝術的。”不過,在嚴立看來,新聞學科大概比法學、歷史、哲學等純人文學科還要稍微好一點,“畢竟我們還學了點可操作的技能。”

        嚴立所遇到的問題,在人文社科專業畢業生中的確存在。“我們班40個人,讀研的也就七八個,現在工作能定下來的也就10來個,還有不少人是考研、考公務員失敗后回頭找工作,情況并不好 。”小靜在南京一所211高校公共管理學院就讀,雖然自己保研了,但她看到同學們的就業情況也不免擔憂,“不知道三年后是不是更難找工作。”小靜說,今年最明顯的感覺是校園招聘會少了,文科類工作機會更少。

        非名校生:

        我把“211”學生比下去了

        相比名校學生,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則更多了一層憂慮——“出身不好”。

        “我們自己就開玩笑說,這叫‘三沒’:沒個好學校、沒個好爸爸、沒個好戶口。”在南京一所非重點高校上學的陸棟(化名)無力地笑了笑,“明明看見新聞里說,不能就業歧視,轉身自己就碰見了,真心覺得找工作太難了。”

        陸棟說,他現在實習的單位就曾在招聘網站上“明碼標價”,“985、211和我們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崗位要求也不一樣。”陸棟學的是生物技術,此前求職的方向都是南京的醫藥公司,結果卻連網申都沒過。“有的直接就說,因為我不是南京本地人,所以只能將我歸為儲備人才;還有單位會限定‘25歲以上’‘已生育’這些條件。”

        現在,陸棟找到了還算滿意的工作,也有了簡單的職業規劃,但他們班還有很多人沒有著落。“38個人,只有1/3的人算定了下來,當初有快一半的人準備考研,考上的也沒幾個。”陸棟感嘆,現在這份工作來之不易,“起碼我把一個211學校的學生比下去了,但沒有個好學校,很多情況下就意味著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

        海歸女:

        月薪3000元就能接受

        畢業生焦慮,家長們心里的發條也上得緊緊的。馮先生的女兒5年前考取了安徽一所211高校的國際班,讀到大三的時候去英國某大學進修,本科畢業后,又在該大學讀了一年的金融學研究生。今年1月起,小馮開始在當地找工作,“但是他們經濟環境不景氣,連著找了兩個月都沒找到合適的。”

        記者翻看小馮的簡歷,發現小姑娘的社會實踐經歷很豐富,在教育機構做過老師,也在公司做過策劃,但是回國后依然沒有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今天銷售崗位最多,但是孩子還是想做金融,找對口工作。”眼下,小馮正在南京的一所教育培訓機構做英語培訓師,月薪2000元。

        但是,馮先生和妻子并不甘心,他們希望女兒能學以致用,“我們也不希望她去北上廣這些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人也辛苦。”馮先生說,對于薪資倒沒有太高要求,3000元以上就能接受。

        “三本”學生:

      編輯:牛雪竹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