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東西問 | 貢華南:應對人類共同危機,“味覺”中國與“視覺”西方何以互鑒同行?

        (東西問)貢華南:應對人類共同危機,“味覺”中國與“視覺”西方何以互鑒同行?

        中新社上海11月14日電 題:貢華南:應對人類共同危機,“味覺”中國與“視覺”西方何以互鑒同行?

        作者 李鵬 樊中華

        新冠疫情帶來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機,人類攜手應對共同危機離不開東西方文明與智慧的互鑒。從“感官”的角度認識中西文明富有新意。

        為何說中國思想文化具有“味覺”特征,而西方思想文化是“視覺”和“聽覺”特征,不同特征對文明的影響幾何,基于不同感官的思想應如何互鑒?對此,中新社記者專訪了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貢華南。

      資料圖:“甘肅方劑”中宣肺化濁湯�!钇G敏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類思想文化為什么可以用感官感覺來描述?您為什么說中國思想文化具有“味覺”特征,而西方思想文化是“視覺”和“聽覺”特征?

        貢華南:在古代文明中,思與想被理解為“心”的活動。感官與心相互貫通,并指引、塑造著現實的心靈活動。在不同文明中,不同的感官被選擇作為心靈的指引、塑造者。古希臘選擇了視覺,成就了視覺中心思想;希伯來重視聽覺,成就了聽覺中心思想;古代中國經歷“耳目之爭,耳勝出”,進而“耳舌之辯,舌勝出”,最終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味覺中心思想。

        在中國思想文化中,自漢末以降,在中醫藥、文學、玄學、書、畫等諸多思想領域,味覺思想都取得主導地位。比如,玄談之“味道”說,“理味”說。文論中,劉勰談“道味”“辭味”等;鐘嶸在詩論中提出“滋味說”;宗炳在畫論中談“澄懷味象”;王羲之在書論中提出“味書”說等。味覺的優先性貫通和體現在中國早期思想形上、形下的各個領域。

        中西方注重不同的感官,由此走上不同的思想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世界觀等要素都會在感官選擇中發揮作用。在中國,味覺思想既與商周時期的“氣”觀念有關,也與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農耕文明密不可分,同時,秦漢時期穩定的大一統社會結構也促使人們關注“一體”,以及“一體”架構下的種種“意味”。

        相比之下,古希臘人生活在遼闊大海邊,土地相對貧瘠,只有確定的認知才能保障自己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采取認知態度,確定性認知正是視覺思想的基本特質。柏拉圖哲學將根基于視覺的idea確立為最真實存在,為歐洲視覺中心思想的形成確立了方向。

      資料圖:參雞湯。郭佳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思想文化的“味覺”特征在當下有哪些具體體現?

        貢華南:中醫藥可以算作是味覺思想的活化石,如“性味歸經”、“以味定性”等理論仍然是當下中醫的核心觀念。

        此外,味覺思想對中國飲食文化亦意義重大。在味覺中心文化中,飲食不僅具有形而下的意義——滿足口腹之欲,同時被拔高到形而上高度——“味中有道”的超越性價值。這在世界文明中是僅有的。

        中新社記者:您曾指出,味覺思想更注重“成物”,而視覺、聽覺思想則要“控制萬物”,這導致二者在對待世界的態度和行為上有何顯著不同?是否是中西方形成不同歷史走向的動因之一?

        貢華南:可以這么說。視覺思想關注對象本身“是什么”,味覺思想關注對象“對人意味著什么”。

        視覺思維一直在強化“純粹的看”,也就相應要求對象與人之間一直保持距離。一方面,以距離性保證感覺、知識的客觀性。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權力)”。人們擁有對于世界的客觀性知識,也一直將知識轉化為控制萬物的力量。另一方面,視覺思想對待世界是客觀、冷靜的,深層則是對世界的怨恨(馬克思·舍勒),行動上要求改變世界以實現人的目的。同時在西方文化中,聽覺思想附屬于視覺思想,也成為人類客觀性知識的來源,以及人們控制萬物的手段。

        與之相比,味覺活動的基本特征是人與對象之間無距離,關注萬物對于人的種種“意味”。因此,味覺思想展示出來的品格是尊重萬物的性味(本性),并像人參與到嘗味活動一樣參與到萬物成長過程中,它對待世界是溫情、慈愛,行動上要求守護世界、成就萬物,與萬物同體。

        由此,西方視覺中心思想傾向于最大限度實現人的目的、滿足人的要求;中國味覺中心思想則更傾向于人跟隨著天地萬物的節奏,安于既定世界,與之偕行。

      資料圖:希臘埃匹達魯斯古劇場。

        中新社記者:在對抗現代性的過程中,中國的味覺思想可以產生何種貢獻?

        貢華南:現代性危機無疑是眾多因素的合力,視覺思想也是促成現代性危機的重要原因。比如,現代性推崇效率原則、功利原則,視覺思想的核心是以“形”為存在的本質,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打通了“數”與“形”,數理邏輯則打通了“數”“形”“理”,從而極大推進了效率、功利的實現。20世紀以來西方學者所批判的世界圖像化、虛擬化可以看作是視覺思想的直接后果。

        關注對象的內在質料——“體”,以自然為重,隨時關注萬物對人類意味著什么,尊重萬物自身的生長節拍,這是味覺思想的基本表現。味覺思想一直在反省直線式的“發展”“進步”觀念,更傾向在自然時空中“等待”事物自身生長、成熟,自身細細品味、慢慢悠閑地玩味。這些精神特質對于緩解當代人忙碌的生存狀態,進而克服現代性所帶來的焦慮、恐懼等情緒,可謂清涼劑。

        中新社記者:隨著全球化加深,中西文明碰撞不斷,如何用感官思想來解讀?中國的味覺思想如何在此間復興?

        貢華南:從感覺思想的邏輯看,19世紀以來中西文明之間的碰撞可以說是視覺思想與味覺思想的沖突。不過,20世紀初西學東漸,視覺思想的一套知識與行動方式傳到中國。當前的全球化時代是視覺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危機也可以說是視覺思想的危機。味覺思想一直被視覺思想壓制,但是,味覺思想卻隱含著一套解決當代危機的方法。味覺思想在西方思想中根基微弱,它的強大根基在中國思想傳統中。喚醒并發展味覺思想,可以用其調節甚至化解視覺思想,這對于中國思想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都具有根基意義。

        中國的味覺思想是一個涵蓋形上、形下各個領域的完整體系,它的復興和強大,一是要求人們對其有系統性把握;二是要把它放到世界文化整體中,在與視覺思想的對照中,認識其世界性價值。要讓味覺思想面對世界性難題,在解決世界性問題方面提供自己的答案,呈現自己的價值與智慧。味覺思想只能在面對、解決新問題時復興,只能在提供系統解釋世界新范式、新態度中復興,中國當下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建構也只能夠在這個方向實現。

      資料圖:外國青年展示“姜家舞龍”項目�!£惓� 攝

        中新社記者:近百年來,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愈多,中西方不同的感官思想在處理這些問題上有何可相互借鑒之處?

        貢華南:視覺思想對應的是以對立、征服自然為其手段,以人為目的,以制造問題、再進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來解決問題為其基本表現。其優點是能夠滿足更多人的物質追求,缺點是犧牲了環境和品質等。味覺思想以“天人一體”為其思想的起點與展開方式,并不尋求先突破現狀,后制造問題,而是力圖在已有配置下協調好天人關系,盡量不出現問題。在危機重重的當下,味覺思想所展示的智慧正是當今世界所缺乏的。

        中西方當然有彼此進行思想借鑒的機會和欲望。事實上,視覺思想在西方也一直在演進中。兩千年前,視覺思想遭遇危機,而吸納了希伯來的聽覺思想(基督教文化)。兩希合流使視覺思想走出困境。近代以來,西方也有不少思想家努力在聽覺思想,甚至在味覺思想中尋求擺脫視覺中心主義的困境。但是,他們自身缺乏味覺思想的傳統,加之西方文化的強勢使其難以向其他文明學習等,都遮蔽了他們的目光。當下,亞洲崛起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態度,而味覺思想在當代世界性舞臺上的表現也會影響思想借鑒的進行與深度。(完)

        受訪者簡介:

        貢華南,安徽泗縣人,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理事,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學術委員,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茅臺研究院文化茅臺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研究專業為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學術雜志發表論文80余篇,圍繞“味道哲學”出版有《味與味道》《漢語思想中的忙與閑》《味覺思想》等著作。

      •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