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企業風采 > 關注動態 > 外界動態

      相均泳:遏制資金脫實向虛需解決這四個問題

      相均泳:遏制資金脫實向虛需解決這四個問題

        作者 相均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王曉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4月7日,銀監會發布《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回歸本源、突出主業,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2017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中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重要政策部署。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诖�,筆者認為,認清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四化”問題,對于振興實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空心化

        產業空心化是指在企業重心偏離經營企業實體,轉而投向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行業的情況下,一國的產業發展出現停滯、放緩、萎縮、退化等不健康狀態。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問題,往往與虛擬經濟的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密切相關。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投資收益之間的巨大差別,使得社會資本游離實體產業,實體企業“脫實向虛”趨勢增強。

        經營成本持續上升、金融業供給結構不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原材料價格快速回升等,擠壓了企業盈利空間,制造業總資產回報率持續下滑,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總體偏緊。一些實體企業在“輔業”投資收益高、資金回流快的誘導下,無心堅守本業,實行“一主多輔”的經營策略,將更多資金投入虛擬經濟,出現“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局面,導致實體經濟相對萎縮,大而不強。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各項成本的不斷提高及日趨激烈的競爭,許多傳統產業無法實現轉型升級滿足市場的需求,逐漸退出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升級、換代,使得產業空心化進一步加劇。因此,如何防止產業空心化,使虛擬經濟植根于實體經濟,并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就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過度金融化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金融市場本身并不能直接創造價值,而是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讓實體部門更有效地創造價值。生息資本來源于生產資本,好的金融市場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服務的同時,也能讓金融市場自身運行成本最小化。受經濟減速、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影響,近年來,要素資源“脫實向虛”的趨勢明顯增強,實體投資越來越冷、金融投資越來越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金融業增加值占GDP之比”是衡量一個經濟體金融與實體之間發展是否協調、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下面一組數據可以表明全社會有多少資源和回報流向了金融業。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已超過9%,而作為服務全球的兩個金融大國——英國、美國分別只有8%和7%左右,日本和歐洲甚至低于5%。中國金融業如此高的占比正是過度金融化的例證。

        在經濟過度金融化的環境下,經濟增長對債務杠桿的依賴度越來越大,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可測性越來越差,經濟增長將伴隨著債權債務風險的不斷聚積。過高的債務和債息負擔需要由實體經濟部門的經營收益來承擔,如果企業盈利能力變弱、債務杠桿不斷增加、作為債務抵押品的資產價格出現嚴重泡沫三者同時出現,經濟將面臨巨大風險。因此,抓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分工低端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已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在產業結構、技術研發能力等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實體企業部分產品在高端、大型、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產業分工和層級中,中國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在全球仍處于低端位置和低水平階段。經濟體量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甚至越大越弱、越多越劣,成為實體經濟困境的現實寫照與典型特征。

        中國仍未完全擺脫產品多為中低端、高端設備大量進口、核心技術自給率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困境,一些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部門的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發達國家,在國家間產業的競爭中無法獲得較強的話語權,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處于價值鏈的末端,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較低,受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影響較大。

        因此,中國必須推動和構建中國主導和引領的全球價值鏈,打造中國企業的國際分工體系,連接全球企業和產業,釋放中國的產能,形成覆蓋全球的“朋友圈”,防止中國落入國際分工低端化的困境。

        四、生產低效化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型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總量保持穩定高速增長,但是經濟效率卻還落后于主要發達國家。早在2010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中國制造業人均產值目前僅為美國的約16%;中、美兩國制造業企業收入占兩國收入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2%和88%;中、美兩國制造業企業利潤占兩國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為7%和93%。

        同時,由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同質產品競爭加劇,企業間內耗增多,經濟效益增長困難,供給升級相對滯后,市場拓展難度加大。隨著人民群眾消費結構升級及對安全、環保、能耗、質量等方面要求的逐步強化,供需結構錯配矛盾日益突出,供給體系效率不高,工業領域特別是消費品領域中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一些內銷產品與出口產品存在質量差距,導致大量消費支出流向海外。

        因此,中國必須要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搶占國際科技創新制高點。通過創新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相均泳,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曾任韓國慶熙大學管理學院科研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等領域研究。

        (歡迎轉載,注明來源“中新經緯”,即視為已獲轉載授權。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