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佳瑞
2016年被稱為“二十年難遇”的金豬年。在豬價高企的帶動下,生豬養殖企業在營業收入以及凈利潤方面均實現爆發式增長。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大力擴張生豬產能,僅2016年上馬的項目每年將貢獻超過2700萬頭的出欄生豬。2018年,新上產能將集中釋放,生豬價格或在明年迎來低點。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抗風險能力得到增強,行業運行將比以前散戶為主的格局更加理性,市場波動幅度也不會那么劇烈。
生豬養殖“盆滿缽滿”
生豬養殖企業近日陸續發布2016年年報,用賺得“盆滿缽滿”來形容去年養豬企業盈利情況一點也不為過。
2016年,溫氏股份營業收入為593.6億元,同比增長2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17.9億元,同比增長90%。2016年公司商品豬出欄量1713萬頭,全年累計銷售商品豬1712.73萬頭,同比增長11.57%;銷售均價約為18.4元/公斤,同比上漲20.26%。按12元/公斤的成本測算,每頭豬均盈利約為700元-730元。生豬養殖利潤貢獻達120億元。
飼料龍頭企業大北農通過生豬養殖同樣獲利頗豐。年報顯示,大北農全年共出欄生豬40萬頭,生豬收入為6.67億元,同比增長137.60%。銷售收入增長較快主要由于公司加快產業鏈下游養豬業的布局,通過收購、自養、擴建等方式增加生豬存欄量。
市場持續向好對雛鷹農牧的業績提升明顯。業績快報顯示,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億元,同比增長66.1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07億元,同比增長311.63%。
此外,牧原股份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86.6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3.21億元,同比增長289.68%。公司生豬銷量達311.39萬頭,較2015年增長62.26%;商品豬全年銷售均價較2015年上漲17.97%。
中泰證券指出,通常豬糧比(生豬價格/玉米價格)在6.0以上可以盈利。2016年因玉米價格處在歷史低位,豬糧比一度達到9.0以上。而玉米面臨去庫存的壓力較大,供需格局寬松。中泰證券預計,未來兩年玉米整體價格將維持低位運行。對于飼料主料之一的豆粕,2017年國際市場大豆供應充足,整體上飼料成本上行壓力較小,今年養殖利潤主要取決于豬價變化。
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指出,再過兩個月,本輪“豬周期”豬價已高位運行整兩年。從目前形勢看,預計今年生豬價格將在每斤7元上下波動,今年養殖戶仍然能實現盈利,但盈利水平不如去年。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分析認為,本輪“豬周期”高峰期已過,2017年豬價將轉入周期下跌期的中段。生豬供應總體增加,價格震蕩范圍在15元-17元/公斤,最低可能跌破14元/公斤;雖然是下跌期,但仍可以盈利,只是盈利比2016年有所下降。2016年全年,每頭豬平均盈利約在800元,2017年可能降至400元左右。
2017年3月,溫氏股份的商品肉豬銷售呈現量增價跌的情況。公司表示,商品肉豬銷量同比上升,主要在于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商品肉豬出欄量增長;銷售均價同比下降,主要是受生豬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溫氏股份預計,2017年1-3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億元至16億元,同比變動-54.72%至-48.25%。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生豬銷售價格同比有所回落,商品肉豬盈利水平同比下降。
企業大力擴張產能
在以往的周期中,生豬價格連續上漲半年,母豬和生豬存欄就會上漲。隨后養殖戶紛紛補欄、擴欄,造成新一輪豬價下跌。但本輪“豬周期”補欄結構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大型養殖集團補欄擴張積極,中型養殖戶補欄緩慢,小型和散養戶因環保壓力逐漸退出。截至2016年底,國內生豬存欄頭數已連續4年下降。截至2016年底,生豬存欄頭數降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發布的《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投資活動回顧》顯示,2016年,農牧業上市公司養豬類項目投資合計414.43億元,153個養豬項目覆蓋了國內22個省份及海外的越南市場,與2015年38個養豬項目以及2014年22個養豬項目相比,增長幅度巨大。根據部分公布的產能信息匯總,這些項目完全投產后,每年將貢獻超過2700萬頭的出欄生豬。
以牧原股份為例,公司僅在2016年就進行了五輪擴張。2016年4月,牧原股份公告稱,使用自有資金2000萬元在陜西省大荔縣等三地設立三家全資子公司;6月,出資2000萬元在河北廣宗縣、內蒙古奈曼旗等地市建設五家全資子公司;7月,擬出資2000萬元在河北省館陶縣等地設立四家子公司;8月,擬分別出資2000萬元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等地設立六家子公司;11月,擬分別出資500萬元在陜西省白水縣等地設立五家全資子公司。同時,牧原股份還對旗下多家子公司進行增資,涉及資金數額巨大。
與此同時,國內其他生豬養殖龍頭也紛紛擴大養殖規模。溫氏股份積極保持養豬業龍頭地位。公司表示,每年生豬出欄量將保持約15%的增長,2018年增量略多,2019年計劃生豬出欄3000萬頭;新希望六和2016年2月發布公告稱,擬投資88億元,通過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此外,雛鷹農牧、正邦等公司均有擴張動作。
2017年,產能擴張仍在繼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3月,上市公司明確提出的即將或在建的養豬項目已超過900萬頭。事實上,大型養殖企業的養豬業務擴張一直都在進行,在豬價回暖后更是加大力度擴欄、建新場。
生豬養殖項目數量、投資額及產能驟增,且這些投資多發生在這一輪豬價開始上漲之后。新希望六和股份研究員王曉悅、白旭波分析指出,從農牧企業自身長期經營的角度看,隨著限制性環保政策持續加碼、養豬群體老化、規�;潭瓤焖偬嵘�、養豬資源稀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這個時點布局養豬業務節奏上慢一步,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全面陷入被動。2016年這些養豬投資的順利實施與建設,或將是決定未來企業養豬格局的關鍵一年。
馮永輝指出,上市公司產能擴張主要不是看“豬周期”,而是看行業的轉型期。生豬養殖從散養向規�;D型過程中,散戶退出越來越多,留下巨大的市場空間。上市公司瞄準行業轉型帶來的機會,擴張產能將是長期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從投資企業類型看,2016年以來養豬投資的主導者不是原本的養殖企業,而是由飼料企業主導。2015年,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各自貢獻的投資額占比分別是35%和50%;到了2016年,飼料企業與養殖企業各自貢獻的投資額占比變成了83%和16%。從單個企業層面看也是如此,在養豬類投資額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中,四家為飼料企業,包括大北農、新希望、天邦股份、金新農,只有一家以養殖為主的企業牧原股份。2016年飼料企業的養豬投資額增長2200倍以上。
白旭波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指出,飼料企業在2016年大力布局養豬是外部時機的推動,同時也是飼料企業尋求飼料價值最大化、與下游互補性資產主動結合的產物。同時,企業通過擴張爭奪行業地位。在擴張產能方面,養殖類企業并不甘落后,主要因為前面幾年投資比較多,2016年出現弱于飼料企業的風頭。
馮永輝認為,飼料企業向生豬養殖延伸,主要出于兩個方面原因。首先是降低整個產業鏈的風險。由于生豬養殖的周期性特征,虧損期養殖戶的資金通常較緊,一旦養殖場的資金鏈出現風險,就會把這種風險轉嫁給飼料企業;發展養殖就意味著在養殖戶虧損的過程中,飼料企業可以把賣不出去的飼料喂自己的豬,維持企業的開工率,對沖上下游風險。其次,整個豬產業鏈利潤最高、機會來臨波動最大的是生豬養殖,而飼料的行情相對穩定,飼料企業往下游延伸,可以直接受益豬周期而獲利豐厚,在高峰期養殖獲利甚至可以高過主業飼料業務。
市場波動幅度將下降
隨著資本的涌入,業內普遍預測,“豬周期”紅利正逐漸遠去,2016年瘋狂的豬價走勢,2017年或無法復制。同時,2016年養殖企業積極擴張的產能,可能在2018年得到釋放。
如果2018年產能集中釋放,屆時豬價會否出現大幅下跌。白旭波分析指出,從2016年全年以及2017年第一季度的情況看,上市公司生豬銷量多保持大幅增長,顯示出上市公司新上產能逐步釋放。2016年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新建養豬項目,其投資建設周期約為兩年。因此,2018年之后將迎來產能集中釋放。2018年生豬價格相對處于低位將是大概率事件。
馮永輝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指出,“豬周期”包括兩個價格拐點,上漲和下跌之間的相互轉化。從本輪周期看,上漲轉為下跌的價格拐點出現在2016年6月份。豬價下跌是一個持續過程,隨著盈利逐漸收窄,早晚會跌破成本價進入虧損期。盈利和虧損的分界線最早或出現于2018年下半年。
白旭波同時指出,價格低點或周期下行階段以往的周期特征出現較大差異。首先,生豬養殖行業的參與者規模越來越大,養殖效率越來越高,行業運行較以前散戶為主的養殖格局更加理性,抗風險能力也會增強。因此,豬價可能下降,但價格波動幅度不會那么劇烈。從短期來看,產能釋放后疊加豬價低點,將給上市公司經營帶來一定壓力;長期來看,大型企業注重長期回報,同時市場份額提高,有利于整個行業供需關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