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提升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而學校正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名類學校應當承擔起普法重任,幫助學生筑牢“生活和工作的基石”,讓遵紀守法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
日前,在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校長陳吉寧發表了題為《堅守良知》的演講,囑咐學生要做社會良知的堅守者,拒絕做“高知壞人”。而就在陳校長演講的半個月前,《武漢晚報》的一則報道令人欷歔:一名有著正當職業的理工科碩士區某為節省幾百元檢驗費,私刻醫院公章,偽造收費憑證,最終被警方處以罰款一千元,行政拘留十五天的處罰。在審訊時,民警為區某感到惋惜,“感覺他的所有知識都在書本里,對社會公德、社會道德毫無概念。”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區某的這次違法行為,就簡單地將他定義為“高知壞人”,但毫無疑問的是,區某的所作所為是他良知的一次失守。按常理說,一個如此高學歷的人不會不知道違反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當民警問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違法時,區某沉默一陣后說:“我覺得這不是太大的事兒。”作為高學歷的人才,其法律意識如此淡薄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
筆者認為,良知的堅守,要求人們不僅心中要存在一條衡量行為標準的道德底線,更要在心中建立起一條牢不可摧的法律防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曾強調“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是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石,是生命的習慣”。開展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提升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而學校正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應當承擔起普法重任,幫助學生筑牢“生活和工作的基石”,讓遵紀守法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
其實,早在2002年,司法部和教育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等就曾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犯鶕W、中學、大學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明確了各階段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并要求“使法律知識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內容,努力形成從小學到大學的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
然而,十余年過去了,真正開設法制教育課程的中小學可謂鳳毛麟角,小學生都在忙著學奧數和參加各種所謂的興趣班,中學生正為考取好的大學埋頭苦讀,而大學里雖開設了法律課程,但除了法學專業外,課程內容都較為粗淺,課時也不夠充分,學生背背書本通過考試就算了事,法制教育最終流于形式,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讓法制教育真正走進課堂亟待進行。首先,要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規劃,根據青少年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制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其次,各級學校需配備專業教師,保證教學水平,有效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質。同時,充分保障法制教育課時量,除傳統的課堂教育外,靈活運用多種法制教育形式,如針對小學生可以采取講故事、動漫電影等方式提高其學習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成立模擬審判庭,讓學生擔任職務、扮演角色,在活動中逐步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盡管“形成從小學到大學的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盡管使法制教育的教學計劃、教材編寫、課時保障、師資配備都得到有效落實也難一蹴而就,但這些舉措對于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值得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為此奉獻和付出。而我們也堅信,通過學校不斷完善的系統的法制教育,將會使知法、懂法成為人人具備的常識,使學法、守法成為人人應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