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壞事,趁你慌
怕,是常被利用的另一心理。以受害者擔心、害怕的壞事,使其惶恐,情急之下將騙子的話當作“救命稻草”。
壞事,例如騙子稱受害者遭起訴、涉嫌洗黑錢等,需繳納“調解費”、或轉賬“洗白”等。又冒充老師、醫生,稱受害者親人等遇人身意外傷害;或短信冒充親密者發生嫖娼被抓等意外情況。
聰明也上當?
區分人群,他知你“口味”
騙術并不新,但常有人上當,甚至不乏一些聰明人,一些知道這種騙術的人。
警方表示,電信詐騙者行騙之前,功課是區分對象個人資料,“對癥下藥”。
例如,針對城市里的年輕人,騙子估摸著其會刷卡消費,則冒充司法人員、銀聯人員稱其涉嫌洗黑錢、惡意透支;估摸著年輕人會網購,則自稱快遞人員,稱有貨到付款的包裹需簽收;或稱包裹內藏有毒品等物品,需要公安處理。
如果是有車一族,騙子則稱“購車退稅”、“環保補貼”。如果是農村戶口,騙子則編出“發放養老金”等。
區分時段,別防不勝防
有些季節性或時段性行騙,則因受害者恰好有類似情況發生的可能,往往被迷惑。
例如,每年新學年開始,家長往往接到自稱老師的電話,稱“你孩子出了車禍在搶救,需繳納治療費”。
又如,當春運、英語四六級、司法考試等季節來臨,騙子又“能提供低價車票、考試答案”。股市低迷時,一些股民就接到“有內部消息”等電話誘其投資。
騙子還會“與時俱進”,以國家新出臺的政策法規為幌行騙。(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