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尚武精神,冷兵器從材料、工藝到造型的發展一直伴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無論是在兵器的外形設計還是制造方法都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和強烈的藝術性,并且傳承有序。如今,中國古代冷兵器開始逐步進入收藏領域,這個冷艷但顯小眾的收藏種類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
兵器·禮器·雅玩
冷兵器在古代除了實戰功能外,很多時候是作為皇家禮器來使用,顯示皇家威嚴,如皇帝御用佩劍,制作華麗,工藝繁復,鑲嵌精美,已經失去了實戰的功能,主要是為了展示主人的身份地位。還有大型的長柄兵器,其雄偉的造型能很好地彰顯軍威,也是理想的儀仗禮器。
唐代開始,刀劍開始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青睞,成為文人墨客的裝飾品。制作更為精美,裝飾更為奢華。龍泉寶劍就是作為文人的文房用劍,成為書房中雅致的裝飾,也是如今很多刀劍愛好者的至愛。而其中一些冷兵器也逐漸演變成為道家的法器,化身為鎮邪驅兇的符號,代表正義的化身,如人們熟悉的鐘馗的形象就長劍在身。
審美與工藝價值的結合
除了性命相搏的實用功能,中國古代冷兵器也注重審美價值的內涵,這也是中國的古代冷兵器能進入收藏領域的原因。越王勾踐劍號稱“天下第一劍”,距今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據說一次可以劃開20多層紙,是東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越國當時制劍工藝的最高水平。劍身的鳥篆銘文“越王勾踐 制造用劍”,雕刻精美,是金文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和審美價值。
青龍偃月刀作為中國古代冷兵器中造型最優美的器物,刀形似半弦月,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吞口,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因民間傳說為威名顯赫、忠義千秋的名將關羽的兵器而家喻戶曉,譽為“關刀”。
古兵器漸冷,收藏漸熱
北宋初期,火藥兵器開始出現,在戰場上一些士兵把冷兵器的長槍加裝上可發射火藥的裝置,形成后來有名的火槍,標志中國進入冷兵器與火器并用時期�,F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郎世寧所繪的《阿玉錫持矛蕩寇圖》,所持的長槍前段就有火器裝置。明清時代,冷兵器無論數量和質量上都開始衰退,此后一直延續到中國抗戰時期,由于武器落后大量中國士兵還在使用冷兵器。
冷兵器時代結束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兵器開始進入收藏者的視野,其所具有的工藝和藝術價值作為歷史被藏家保留。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