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簡牘為東漢和帝時期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
14年前長沙走馬樓三國時期吳簡的出土曾震驚考古界,而14年后,就在距上次發現吳簡不足30米處,又再次發現了東漢簡牘:前天凌晨,湖南長沙市政有限責任公司12項目部在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進行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時,于地表下6米處發現一口埋藏有近萬枚簡牘的漢代古井。經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及芙蓉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實地勘查,確認該古井為東漢前期官方簡牘檔案埋藏地。
南方東漢簡牘數量之最
“吐”出簡牘的古井位于長沙市五一大道與走馬樓巷交界處東南角,距地層表面6米。由于地鐵2號線五一廣場站地下管道改造施工正貫通于古井底部,古井橫截面暴露部分為1.4米,井底以上暴露部分為0.4米,井底距管道底部0.8米。目前,管道內暴露部分已發現簡牘近萬枚。
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專家稱:“我們連夜清理,發現這批文物有竹簡,也有木牘,簡牘所載紀年文字為‘永元十四年’、‘永元十五年’等,由此確認該批簡牘為東漢和帝時期(公元88年—105年)長沙地方政府的官方檔案文書,而古井為東漢前期官方簡牘檔案埋藏地。”
長沙市文物管理所專家表示,該批簡牘是繼長沙走馬樓吳簡之后出土歷史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填補了湖南地區東漢前期簡牘發現的空白,也是我國南方地區出土東漢簡牘數量最多的一次。出土簡牘保存的歷史信息豐富,對研究東漢時期長沙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文物部門將搶救性保護
14年前轟動一時的走馬樓吳簡出土地,位于五一廣場走馬樓西側的平和堂大廈,距此次發現簡牘地點不足30米,而且兩者同出于古井,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專家稱,此前走馬樓發現的是三國時期的吳簡,此次發現的是東漢簡牘,這是兩個不同年代的文書檔案。不過,將簡牘藏于古井,或許是對簡牘最好的保護方式。
為做好這批漢代簡牘的搶救性保護工作,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已協調相關單位落實了保護措施:一是停止了該地段的地下施工,明確了專人守護,落實了保護責任;二是在管道出口處豎立了警示牌,設立了警戒標志;三是對古井暴露部分簡牘實施了現場遮蓋保濕處理,對施工造成的散落簡牘進行了提取保護。同時,長沙市文物行政部門正在向湖南省文物局及國家文物局履行相關報批手續,并組織相關單位制定了具體的發掘方案,擬對古井及埋藏簡牘進行搶救性發掘。具體發掘工作的實施,長沙市文物部門正在積極與建設單位進行銜接。
據悉,長沙五一廣場站施工范圍內涉及此次考古發掘的區域已經局部停工,文物部門預計將進行為期半個月的發掘和清理,待文物部門提取文物和收集考古資料后,再恢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