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代玻璃藝術品鑒賞才流行起來
中國琉璃器皿制造術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可追溯到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那時的琉璃器皿因材料中的鉛、鋇含量高而不透明,而銀質金屬在北方很常見。
到了13世紀,中國已成了琉璃器皿出口國,尤其出口到東南亞國家。但隨著清朝康熙時代(1662-1722年)的到來,玻璃藝術品的生產和鑒賞才真正流行起來。后來,在德國傳教士紀里安·斯頓夫的幫助下,康熙皇帝建造了一個琉璃器皿制作工場,工人們開始嘗試新的玻璃配方,如用膠體金制造出寶石紅琉璃器皿。他們也開始使用歐洲刮花和切割技術,包括鉆石切割術等等。1740年,另有兩名歐洲玻璃工藝家來到這家作坊。在他們的幫助下,御用玻璃工藝水平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1736-1796年)。
康熙年間早期器皿工藝有一個顯著特征:過度燒制后表面會產生細小裂紋。隨著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在運用新制法后,器皿制品越發穩定堅固。18世紀初,中國玻璃器皿的顏色和形狀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變化,并且首次大面積運用于器皿。
一只透明琉璃瓶在2011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中國陶瓷拍賣會上的售價遠遠超出預計的45萬美元。它產生于18世紀,白色玳瑁鑲嵌,頸部上方及邊緣鍍藍色旋轉花紋十分罕見。
古法琉璃如何養護?
1.不可碰撞或摩擦移動,以免出現表層劃傷。
2.保持常溫,實時溫差不可太大,尤其不可自行對其進行加熱或冷卻。
3.平面光滑處,不宜直接放置于桌面,最好要有墊片。
4.宜用純凈水擦拭,若使用自來水,需靜置12小時以上,保持琉璃表面之光澤與干凈,切不可沾上油漬異物等。(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