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和鼻煙壺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明末清初進入中國后,很快在關內外盛行,漸漸東方化,特別是鼻煙壺,曾有人評論清代制作的鼻煙壺:“小小的鼻煙壺,集歷代文化藝術精華于一爐,沒有一項中國藝術工藝中能集這么多工藝變化于一身”。
結緣內畫壺
去年,在中國輕工精品展暨首屆中國玻璃藝術大師作品展上,一只內畫鼻煙壺吸引了我,壺的大小正好掌握,畫面內容是《東坡詞意·密州出獵》,壺面左上方是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全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大畫面是東坡先生及追隨者瀟灑的群像寫真,駿馬、獵犬、蒼鷹、人物,描繪得錯落有致,栩栩如生,好一幅太守出獵圖。本來我就喜愛蘇東坡的詞,沒想到這小小的內畫壺,在方寸之間竟把蘇東坡的詞意表現得淋漓盡致,看后贊嘆不已。但事物較多,無暇停留。此后,一直尋找機會,想獲得這個寶物。
也是機緣奇巧,不意,在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偶遇來自山東博山陶瓷琉璃辦公室主任喬琳,因對琉璃的喜愛,相談甚歡,并了解到《東坡詞意·密州出獵》是魯派內畫壺制作大師李慧同的代表作。我當即表達了對李大師作品的喜愛之情,并有收購其作品之意。隔幾日,喬琳來京辦事,帶來了李慧同作品,有《竹林七賢》、《杏壇傳儒》、《赤壁夜游》……
《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竹林七賢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說多種多樣,但李大師的作品別具一格,人物緊湊且神態各異,是山林中的真隱士;《杏壇傳儒》表現的是孔子聚眾講學之事。相傳孔子帶領弟子壘土筑壇,并移來一棵小銀杏樹栽在壇邊。銀杏多果,象征著弟子滿天下。銀杏樹挺拔直立,象征弟子們正直的品格;《赤壁夜游》則描繪的是蘇東坡與友人夜游赤壁,觀山間明月,扣舷而歌,希冀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場景。
三個作品題材不同,我都喜歡,也看出李慧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好,但這次唯獨沒有《東坡詞意·密州出獵》。原來,大師的作品是有講究的,即同一題材的作品不能做多,要保持作品的嚴肅性,這也是大師與純商業行為的不同�?墒�,人往往是這樣,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
內畫有魯派
據說,李慧同是山東博山人,是魯派內畫壺第三代傳人,是中國內畫大師王孝誠、李克昌的弟子。
博山是我國琉璃之鄉,內畫技藝有很深的傳承。魯派創始人畢榮九(1874年-1925年)名寧清,出生在琉璃之鄉博山。他在博山開設“奎山堂”,經營油漆、書畫、裝裱、塑像等業務。內畫鼻煙壺的技藝從京城傳到博山后,引起了他濃厚興趣,即用當地出產的琉璃料制成鼻煙壺坯,并用鐵砂、金剛砂將其內里涮成毛面,在壺內作畫,一舉成功。
畢榮九一生獻身于藝術,成為一代宗師,是內畫藝術魯派的開山鼻祖,其入室弟子有王致福、張文堂、袁永謙、閆本立等,為魯派內畫壺藝術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第二代以王孝誠、李克昌為代表,到李慧同輩已是第三代。博山內畫作為中國內畫的主要流派,可謂人才濟濟,在這樣的藝術環境中,難怪會產生內畫藝術的上乘之作。
李慧同少時兩耳失聰,但自強不息,經過多年的潛心修行,已經是魯派內畫壺的中堅力量。他的內畫,品種繁多,造型新穎。小的不及一寸、大的高過二尺。其作品多次在國際和國內大賽中獲獎,我見過的《杏壇傳儒》,曾獲2009年中國陶瓷琉璃藝術大獎賽評委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