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壺是很講究的藝術品,有些人畫了一生未必能出人頭地。李惠同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也是事出有因:他師出名門,雖然雙耳失聰,但仍頑強與人交流,了解社會,追求藝術的至臻至美。他心誠心靜,把內畫壺看作自己的愛好,去掉了浮華的世俗氣,虔誠地把每件作品當藝術品創作。
鼻煙壺因承載著豐富的內畫藝術,收藏行情看漲,潛力巨大,已是收藏界的一大門類。早在19世紀末歐美藝術品收藏家,就開始注意中國鼻煙壺的集藏,東南亞地區在20世紀末出現收藏鼻煙壺熱潮,至今方興未艾。1992年,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舉辦的一次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絲琺瑯仙鶴紋鼻煙壺,以104.5萬港元的高價被臺灣一位收藏家購得;2005年,紐約佳士得推出的鼻煙壺專場上,88件拍品中僅一件流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琺瑯彩西洋人物圖鼻煙壺以550萬元成交,創下世界鼻煙壺拍賣紀錄。但我不是為了收藏升值,只是因為喜歡,足矣。
關于內畫壺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十四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明代,西方傳教士帶入鼻煙和盛裝鼻煙的鼻煙壺,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繼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著是英法等國。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成社會時尚。清代著名學者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說:“近京師又有制為鼻煙者……以玻璃瓶貯之。”可見此時鼻煙盛行。
最早出現的“鼻煙壺”名稱,見于清宮內宮府檔案的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初五日……上賜嘉樂鼻煙壺一個。”據清代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的考證:“鼻煙來自大西洋意大利亞國,明萬歷九年,利瑪竇泛海入廣東,旋至京師獻方物,始通中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鼻煙是自明代中葉傳入我國。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于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云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滴鯇ξ鞣焦に嚻非橛歇氱�,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
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曾用于鼻煙壺上,內畫技法則使鼻煙壺品種又開拓了新的境地。誕生于十九世紀初期,與其他種類的鼻煙壺相比,要晚一個多世紀。
內畫壺是一種書法、繪畫與制壺工藝相結合的藝術品,選用的是原材料透明或半透明的煙壺,以便壺內畫面清晰展現,這些材料是玻璃、水晶或少量的瑪瑙。
關于內畫壺的起源,作家鄧友梅在他的小說《煙壺》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破落子弟嗅鼻煙成癖,在獄中吸食煙壺內所剩無幾的鼻煙,最后只能用煙簽去掏括粘在煙壺內壁上的煙垢,結果內壁上劃出的道道痕跡,恰似一幅圖畫。
關于內畫壺另一種說法與之有相似:乾隆末年,一位正直清廉的地方小吏進京辦事,但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小吏也沒有行賄,所以等了很長時間事兒也辦不了,無奈錢糧耗盡寄宿在京城一所寺廟里。小吏嗜好鼻煙,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內壁上形成的劃痕讓一個有心機的和尚受到啟發,遂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不管怎么說,內畫壺將中國畫法與鼻煙壺結合,拓展了鼻煙壺的藝術風格,讓鼻煙壺的藝術得到發揚光大。(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