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是當下的熱詞,立體照片、玩具汽車、無人飛機等都能用一臺機器打印出來。記者昨天了解到,北醫三院的骨科醫生正在研究運用3D打印技術治病救人,目前已有近40位患者用上了3D打印機制造的鈦合金骨骼。
打印一節“脊椎” 需要幾個小時
在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的桌子上,擺著十幾塊鈦合金質地的“曲奇餅干”,外表灰撲撲的、布滿孔隙,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劉忠軍告訴記者,這都是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人體骨骼,它們代表著骨科手術治療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據了解,北醫三院并不擁有3D打印機器,目前這臺機器在一家公司里。“醫院與廠家聯手開展合作研究,”劉忠軍說,“比如我們把脊椎設計圖樣傳送給廠家,幾個小時之后就可以拿到打印產品。”據劉忠軍介紹,骨骼打印流程主要包括:先將設計圖形輸入到計算機里面,然后將金屬粉末注入機器、高溫熔化、成型、凝固、冷卻。
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觀察 花四年時間
據劉忠軍介紹,從2009年開始,北醫三院骨科就開展3D打印骨骼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實驗結果非常樂觀,骨長入情況非常好,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骨細胞已經長進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目前,該項技術已經通過動物實驗,并于今年被正式批準進入臨床觀察階段。截止到昨天,已經有近40位患者在簽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3D打印出來的“鋼筋鐵骨”,并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參加人體試驗者主要是頸椎病患者和髖關節病患者,在北醫三院接受脊椎人工椎體植入、頸椎的椎間融合器植入和人工髖臼植入手術。
兩大優勢 有望替代傳統技術
3D打印技術究竟有何神奇、以至于引起了骨科醫生的關注?對此,劉忠軍解釋,是因為與傳統技術相比,它擁有兩大優勢。一個優勢是,想做什么形狀的骨骼都可以。據了解,人體骨骼中形狀最怪異的要數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了,根本沒有正常的幾何形狀,如果醫生將患者這里的骨腫瘤切除,為了支撐和固定,他總要用一個內植物來填充。“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在切除骨骼的部位放入一個鈦網,然后從患者身體其他部位取出部分骨頭填充進去,再用鋼板和鋼釘固定住,然后讓它慢慢生長。”他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這種填充方法并不理想,植入骨骼與周邊骨骼融合的時間會很長,而且在生長的過程里面容易出現金屬塌陷等問題。有了3D打印技術,醫生可以直接生產出同一形狀、體積的內植物,填充到缺損部位里面,上下用螺釘固定,就非常牢固,這一點是以往工藝不可能做到的。
打印骨骼第二個優點是,其表面布滿孔隙,它們像海綿一樣可以將周邊的骨頭吸引進來,使真骨與假骨之間結成牢固的一體,患者骨骼能盡快康復。
價格待定 成本不高于傳統產品
有患者擔心,3D打印鈦合金骨骼價格肯定不菲。對此,劉忠軍表示,目前3D打印骨骼還沒有確切價格,因為它是一個全新的工藝,定價會涉及方方面面,如機器成本、產品生產時間、設計、手工等,目前說不出一個精確價格。但是大體上,用3D打印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傳統工藝產品相比,成本不會增加,甚至有可能降低,其價格不高于、甚至低于傳統產品價格。以人工椎體為例,現在臨床使用的人工椎體價格從1萬到3萬元不等。這意味著,3D打印骨骼的價格大概也就是這個價位。
審批時間漫長 呼吁開辟快速通道
據了解,目前北醫三院脊柱外科所采用的內植物90%都從國外進口。雖然也有一小部分國產產品,但也是仿制國外的一些設計,自主產品非常少。而北醫三院的情況代表了全國很多醫院骨科、脊柱外科的現狀。劉忠軍呼吁,對于創新性產品應該有個快速審批通道,縮短審批周期,能讓它早一點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