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睞外資并購概念除了市場對并購的預期外,實際上更看重他們對于將來價值的發掘。
近期大盤創下了5年來的新高,從歷年表現來看,十月指數的收紅,讓投資者對年末最后兩個月的行情充滿了期待和憧憬。近期市場的熱點頗多,鋼鐵及有色金屬、航空、軍工、銀行等板塊輪番出動,股指也是不斷向上攀升,盡管在此期間也出現過一些震蕩,但總體來說整個大盤仍處于上升通道之中。
在這種市場基調之下,順“勢”而為,順“勢”而動,正是投資者難得的機會。
自進入WTO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促使外資對我國的投資方式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以往主要以跨國公司制造業直接投資為主,現在則開始轉向對股權和服務業的投資。目前國內并購市場的不斷升溫,不僅是國內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更是全球產業轉移、資本轉移的外力所致。
這里面有著很深的政策影響。一方面,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幾近結束,使得對于不流通股票某一天突然流通對市場走勢產生負面影響的憂慮已然消除;另一方面,從政策上來說,今年1月發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和8月發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也都支持外資投資境內證券。
政策的鼓勵使得最近外資并購傳聞頻出,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如凱雷收購徐工案正面臨胎死腹中,我國對于外資的并購還是設定了諸多的限定條件。除徐工案外,舍弗勒收購洛軸、克虜伯收購曲軸等都還掙扎在這些限定條件的附近。盡管如此,市場對外資并購概念仍有巨大的反響,幾乎所有涉及到這一概念的公司都成了市場資金集中的方向。
因此在近期的行情中,兩市的外資并購概念板塊已逐漸成為市場炒作主題,如受《GE有意參股小天鵝》文章的影響,小天鵝近期走勢明顯強于大盤,甚至兩度漲停;另外,其他的一些有外資概念的個股如徐工科技、北方股份、愛建股份、重慶啤酒等公司的股價紛紛呈現上揚格局,走勢也都明顯強于同期大盤的表現。
盡管政府設定了諸多的限定條件,國內具備以下重要特征之一的行業,將很可能成為外資并購的潛在熱門對象,也是目前市場資金重點關注的對象:第一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且行業集中度比較高或者進入壁壘比較高的行業;第二是受政策性限制和保護的行業,此類行業往往具備相對壟斷利潤或者說超額利潤。從以上兩點出發,有以下三類行業較容易成為外資并購的對象。
銀行:近一年多時間來,外資紛紛參股國內銀行、證券公司與保險公司等,因為只有參與到內地金融企業的經營運作,外資才能真正融入到中國的金融領域。無論是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還是對中國資本對世界金融未來的影響的看好,都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上市的商業銀行最具代表性。
公用事業:資金密集型行業,市場進入門檻較高,且擁有一定壟斷利潤,只是投資回報周期略長。就二級市場來看,主要包括水利、水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上、下游子行業等公用事業板塊類個股。如豫能控股、四川雙馬、海螺水泥等。
物流:隨著汽車、民航運輸與港口等對外資介入的解禁,對外開放程度將逐漸擴大,國內上述行業未來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
之所以如此青睞外資并購概念除了市場對并購的預期外,實際上更看重他們對于將來價值的發掘,其實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對于這些行業的個股來說,即使暫時沒有外資介入也仍具有相當的投資價值,總之除了看重外資的介入也應更加了解自己所投資的領域,避免盲目跟風。